請你回想一下,你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偏向什麼模式呢?是「權威」、「懷柔」還是「放養」,你喜歡這樣的教養方式嗎?
有些人喜歡,就會以同樣模式教養孩子;有些人不喜歡,但又不知道怎麼調整,也會用同樣方式來對待孩子。當然,有些人很不喜歡自己長大的模樣,所以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會用完全相反的模式來進行。
心理學家觀察過許多失控的孩子,其背後或許都有個溺愛孩子的爸爸或媽媽(或者主要照顧者)。寵溺不是無限的愛,而是沒有界線的愛,而父母的界線,當然也是從他們的爸爸媽媽身上建立起來。只是我們過去一向鮮少從家庭一代、一代的脈絡來看這樣的親子關係,因為直接怪罪父母沒有教好比較快。
但是當我們開始從傳承的脈絡,來看親子互動時,勢必會掀起某種程度的家庭革命:
「你的意思是說我教的不好嗎?」
「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就是這樣說我的嗎?」
這些是我們周遭常出現的革命對話,如果很熟悉,那麼請拍拍自己的肩膀,跟自己說:「你不孤單。」因為大部分的家庭都會面臨類似問題,愛是真的,只是方法用錯了。
「複製貼上」的行爲未必適合每個世代,所得到的結果也只會是雙方都遍體鱗傷。但如果我們有愛,那要如何避免自己跟他人都受傷呢?心理師提供轉換的三步驟「代間傳遞停看聽」,從這裡開始練習,或許就能在關係中有些變化。
第一步:給自己暫停的時間
我們很常被生活帶著跑,因此無意識沿用上一代的相處方式,即使心裡有時感覺怪怪的,但也沒有機會可以做點改變,於是關係就慢慢地越變越差。
這時請給自己一個暫停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在關係中喘口氣,當你留出空間跟時間,我們才有機會從重複的循環中脫身而出。
第二步:看見自己與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
讓自己有空間呼吸,才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自己的教養模式跟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有什麼關聯呢?是很類似,還是很反差,還是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跟模式呢?
當我們可以看見各自的模式,才有機會進入更深的討論跟改變:
「原來我對兒子這麼要求,是因為我也曾經被這樣要求過!」
「我超討厭父母沒有給我訂目標,讓我覺得好不安,所以我才一直測試底線啊!」
第三步:聽聽自己的心聲跟感受
當我們可以看見這些不同的模式,接下來就是聽聽自己的心聲跟感受了。在與原生家庭的這些互動中,我的心情是什麼呢?受傷、難過、生氣、溫暖、喜歡…還是有更多更多?
如果可以對這些心情有所覺察,我們就比較不會把壓抑在心裡的情緒傳給下一代,也就有機會可以停止代間傳遞的魔咒!
當然,這樣的方式若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一起陪伴探索,將會事半功倍,但如果自己可以開始調整自己,那關係一定就會有點不同。
讓我們可以好好的對待自己,也可以用適合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