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獲國際大獎的鋼琴新秀上月不幸墜樓身亡,事發後引起各界關注,網路流傳一封鋼琴家遺書,更揭露他悲慘身世,從不穩定的親子關係、求學時期被霸凌,以至於身體受傷導致無法發揮鋼琴專長、工作圈的現實面等,經歷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而他昔日遭受霸凌曾向父母求助,卻未獲得任何回應,母親甚至以其名義貸款買屋,並要求信託給媽媽,讓他背上鉅額房貸,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更遺憾的是,他在臉書社團發文「最後一次直播」時,竟被眾多酸民冷嘲熱諷,甚至留言「笑你不敢」、「要跳了沒」,直播結束後,隨即傳來鋼琴家墜樓身亡噩耗。
一個年輕生命的殞落,沒有人是局外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 自殺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2大原因。而在台灣,2023年44歲(含)下族群,自殺率就佔了總數值的36.5%,這意味,每10萬人就有近20人自殺,也寫下歷年來新高。
求援受挫,易陷入持續的負面循環
研究指出,自我了結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習得無助感」,孩子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會主動尋找支持系統,但如果在尋找的過程中時常感受到挫折,感到孤立無援,這樣就很容易陷入持續性的負向循環裡。
而父母是孩子在成長時期的最重要支持系統之一,雖然用負向語言來試圖激勵孩子並非亞洲人的專利,但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
「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做?」
「這有什麼好哭的,丟臉!」
「考95分?為什麼這麼粗心少了5分?」
很多人會認為,這只是表達父母的期待、或希望孩子做得更好的期許,為什麼要這麼玻璃心?但其實越年輕的孩子,越難分辨父母是否在開玩笑,只會就字面上的意思進行解讀:
「我真的好笨,什麼都做不好!」
「我不能難過,因為難過沒有用…」
「為什麼我這麼粗心?我應該更好,還要更好…」
這些由父母帶給孩子的想法,會慢慢變成他們自己的信念價值,然後逐漸成為這樣負向對待自己的大人。
穩定情緒支持,能降低青少年抑鬱風險
近年來逐年增長的心理需求,其一是國人越來越發現自己可以透過諮商來整理跟療癒自己,其二也是在成長過程中受過的傷,在越來越多自我覺察的呼聲中,被自己或者他人發現了。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有效的情緒支持,可以顯著降低青少年抑鬱和焦慮的風險。該研究發現,在父母能夠提供穩定情感支持的家庭中,孩子出現嚴重心理困擾的風險降低40%以上。
此外,情緒支持還與孩子的幸福感有著密切關聯。據美國心理學會 (APA)的調查,接受到良好情緒支持的青少年,其幸福感指數比未得到情緒支持的青少年高出30%。
延伸閱讀:
如果父母能開始進行以下三件事,對於家庭的幸福感會有很大的提升:
1、父母自我的情緒教育: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是每個人都學習過如何面對情緒。因此在陪伴孩子的情緒之前,主要照顧者需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了解,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更多的認識,這樣我們除了能用不同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情緒之外,也能開始練習調適大人自己的情緒。
2、練習開放的溝通模式:
不帶建議的傾聽是一件需要練習的事情,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好,但這樣的目的性,很容易讓我們與孩子失去連結,讓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不會來找我們。因此有良善親子溝通的前提就是練習開放、不帶評價的聆聽。
3、尋找專業資源:
如果關係真的卡關了,尋找專業的心理工作者來聊聊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專業的心理師能陪著當事人一起釐清現況,陪伴發生的心情,並且有機會討論出可行的方案,然後陪著一起試試看。
成為孩子的心靈後盾,對於每位父母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任務。通過提供正向的情緒支持、幫助孩子識別和管理情緒,以及支持他們的自我認同,父母可以顯著減少孩子的心理困擾,降低自殺風險,並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