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就昨天下午開始到今天早上,已經有3個人來問,他們群組對瓊瑤離世引發很大情緒,而且都只是60歲左右的年紀,他們都覺得:瓊瑤可以自主選擇不要留在這個世界,為什麼他/她不行?」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所長王聖華說。
王聖華指出,瓊瑤對40歲以上的世代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個作家而已,許多人都是看著她的小說、電視劇或電影長大,而瓊瑤與平鑫濤的轟烈愛情,也讓她成為一個「浪漫、自由戀愛、敢愛敢恨」的象徵,寄寓了我們對青春、感情或是某段歲月的時代意義。
▲瓊瑤曾分享年輕時舊照。(圖/取自瓊瑤臉書)
而她最後遺言中以「翩然」、「化為雪花飛去」等用詞,來形容自己輕生的選擇,也容易勾動身心低落者的情緒,對死亡產生美好憧憬,限縮了選擇其他處理情緒的方式。
王聖華強調,「生命的確可以自主選擇,可是有時候你的選擇,是被你高張的情緒綁架,縮限了選擇的彈性,而沒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性。」
特別是年長者身體或各方面功能性較低,一旦面臨身體病痛、情緒低潮「失能感比較高」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萌生負面念頭:「好吧~那我乾脆就不要活了,反正瓊瑤都死得這麼美,我也不用活得太努力…」事實上,一旦情緒得以轉移、脫離那個情境,也許就不會有尋短的念頭。
勿忽視「失落感」,透過表述調節情緒
其實無論是朱銘、李玟、瓊瑤等知名人物輕生過世,一定會引發漣漪,因此,「失落感必須被處理,好好的看見、好好的對話、好好的道別。」
「一旦陷入自己腦中,會越想越鑽牛角尖,但是當我們可以具象化一件事,把腦中的想法寫下來、畫下來、唱出來、或說給別人聽,來做一個轉化,情緒就可以調節。」
王聖華建議,如果有寫日記、畫畫的習慣,可以透過書寫、創作,把瓊瑤曾經帶給自己的青春、美好回憶,或與自己情感連動的部分,做一個對話,就比較能脫離那個失落感。
但若不善於表述出來,身邊的家人、朋友就要多注意,千萬別以為這樣的情緒低落只是無理取鬧,或輕易說「那是別人的事、你想太多」等等,而輕忽了對方沒說出口的求救訊號。
也有一些人認為,討論「死亡」會增加對方死的念頭,其實就是要多討論,他的情緒才能宣洩,「你越不講,他的情緒就會越卡在裡面。」此外,對於自殺的迷思還包括:「會喊自殺的人才不會自殺」,其實會喊、會求救就是一種警訊,可以用平靜的態度去回應對方心情。
延伸閱讀:
65歲以上自殺率最高,注意6警訊
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也發出聲明,強調65歲以上族群的自殺率,在臺灣仍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除了因為年齡增長而面臨的各種失落,包括身體健康、社會角色、親人過世、行動自主等等,都會加重可能的負面影響。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呼籲,應注意以下長者自殺警訊:
●情緒低落、沮喪、焦慮、易怒
●失去興趣、活力下降
●睡眠障礙、食慾改變
●談論死亡、想結束生命
●贈送珍貴物品、交代後事
●突然出現平靜或開朗,與先前低落情緒形成反差
而平日也應主動關懷長者,傾聽他們的困擾;鼓勵長者參與社交活動,維持人際互動;協助長者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諮商、精神科就醫等;注意長者的身心狀況變化,及早發現並介入。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