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11年我國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5年存活率則由95~99年的51.1%,提升到107~111年的62.9%,意味癌友們與癌症共存時間延長,也顯示如何提供癌友全面性的照護已成為重要議題。
「健康台灣」是賴清德總統重要政策,上任後更喊出要讓台灣癌症死亡在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他致詞時表示,癌症已超過40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5萬多人因癌症不幸離世,是台灣健康的第一殺手。而這種狀況不只發生在台灣,許多國家健康的最大殺手也都是癌症,包括美國在歐巴馬及拜登總統任內都曾提出國家級的癌症防治計畫。
賴清德指出,政府今年增加40億元公務預算,讓癌症篩檢預算達到60億元以上,但癌症篩檢的行政費用被刪減1成、凍結3成,衛福部長邱泰源恐怕會很辛苦。賴清德強調,要再跟在野黨持續溝通,因為癌症防治不應該分朝野、黨派,盼立院放行。
在罹癌治療的過程中,為了讓病人存活,往往把焦點放在疾病的治療,卻忽略了癌友的身心、家人及社會相關的需要,更應重視癌友身心的均衡與家庭社會的角色功能,正是影響癌友抗癌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隨著個人罹癌所面臨之不同需求與經驗,應提供多面向的整合性服務。
為針對癌友需求提供個人化的全面照護,國健署自99年起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補助全國各醫院成立癌症資源中心,讓癌友於就醫時,可就近取得所需資源,目前已有105家醫院設立癌症資源中心,作為串聯癌症照護網絡的重要樞紐。
民眾並可進一步依個人需求進入「台灣癌症資源網」,搜尋「顧身體」、「找資源」、「顧心靈」、「放輕鬆」、「挺家屬」、「保權益」6大生活需求資訊,讓癌友及家屬透過網際網路獲得更多元化服務的管道。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希望透過輔導癌症資源中心的建立、茁壯,提升癌症資源中心在癌症照護中的關鍵角色,提供癌友及家屬個人化服務及全面支持,並結合台灣癌症資源網之網路資訊,讓民眾獲得更多元化服務的管道,也能緊緊結合癌友、家庭及社會需求,貼近各癌友罹癌經驗,提供以人為本的全方位癌症照護,一起攜手共同戰勝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