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後來「延遲享受」成為自制力的象徵,我們會要求孩子:「先把功課寫完,再出去玩。」「先把正事做完,才可以上網。」「現在多吃點苦,將來才會苦盡甘來。」從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的角度來看,延遲享受的確功不可沒。
「享受當下」何時成為一種罪?
不過我發現,有時候不知不覺,延遲享受變成一種輪迴。比方學生時代,我們告訴孩子要好好努力用功,考上好大學,將來就輕鬆了;等到孩子真的考上大學,我們又告訴他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不想被淘汰就要拚,等找到好工作之後就輕鬆了;結果孩子真的找到好工作,也沒的輕鬆,加班輪值是家常便飯。我們又告訴他,趁年輕趕快結婚生孩子,等小孩大了,你接下來人生就輕鬆了。
我們把對未來的享受變成一個餌,不斷垂釣在孩子面前,讓他跑起來,跑得越快越好,不要停。但享受何時兌現了呢?不重要,因為享受會耽誤人生,可以的話,把他當海市蜃樓就好。
不是你殘忍,而是因為你自己的人生,也是這麼過來的啊!一路上犧牲享受,努力求學、賣命工作、結婚生子、養兒育女,你不斷延遲享受,就怕有任何一個時間點耽擱了。直到兒女長大,你終於卸下重擔,正要好好享受的時候,這才發現齒搖髮白,無福消受。
我自己有個線上讀書會,叫做「歐陽Talk書秀」,每兩個禮拜為會員說本好書。我用這樣的方式逼自己深讀一本書,也不斷調整人生觀,因為許多你以為的人生觀,其實是從小別人強加給你的,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適合你。
只是你擺脫不掉,以為就該如此。但人生沒有理所當然,任何被過度標榜的價值觀,經過各種花式演繹,早就失去他的本質,成為逼人就範的枷鎖。
有次我在讀書會說了比爾.柏金斯(Bill Perkins)的著作《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
我敢說,那是我做讀書會這麼久以來,最挑戰大家認知的一次,包含我自己。為什麼?一般華人的概念就是要不斷存錢,捨不得花,為了以後養老。
但柏金斯告訴你,應該要以「死前財產歸零」為目標,懂得花錢,才是最好的投資。我當時讀到也覺得不可置信,這樣不會太奢侈嗎?直到我往下看到他的推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對於人生,我們一直以來都搞錯了。
把錢花在值得回憶的體驗上
我這麼問好了,你覺得人生如果有個指標,那會是什麼?是累積了多少財富嗎?當然不是,因為那些財富,你死後也帶不走,他就只是個數字而已。
柏金斯認為,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可以想像成人生是一座遊樂園,怎麼樣的玩家可以玩得最盡興?當然就是體驗最多項遊樂設施的人。所以我們人生的目標,不該是放在如何賺最多的錢,因為賺了花不到,那根本沒意義,而是應該「最大化」自己的人生體驗。
這時候,錢的意義也跟著浮現了。說穿了,錢就是要用來換取體驗,豐富你人生的總和,但不代表著亂買東西;要知道,「花錢買東西」和「花錢買體驗」本質上是不同的。柏金斯說,花錢買東西,你剛開始會興奮,但他會隨著時間貶值;花錢買體驗就不一樣,他會隨著時間真正顯現出其價值。
如何對抗「延遲享受」的老毛病?這時,你就要用「記憶股息」這概念來與之抗衡。《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到:「因為我們有記憶,所以體驗會產生股息。」就像是你投資股票,有些股票會有股息,拿到熱騰騰的股息很開心,可以選擇再把股息投入,進而擴大你的資產。
人生也是如此,記憶是我們對自己未來的投資,為的就是讓生命更豐富。把錢扣著不花,說要延遲享受,那將來你會發現人生的記憶是一片荒蕪。記憶之所以美好,就來自於你把錢轉換成體驗,而體驗創造了你和家人之間的回憶。在理解了這個道理後,我對人生的態度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依舊認真工作、努力賺錢,但是更專注於創造體驗。
五歲的女兒PiuPiu 學到了雪的概念,跟我說好想要看雪喔!於是,我跟老婆開始著手規劃,帶她和弟弟喬治,趁著冬天,去日本北海道看雪玩雪,我永遠記得女兒看到雪時那幸福的表情。她很愛畫畫,出國玩回來之後,她的全家福畫作多了白雪紛飛。至今,我仍把那幅畫貼在家裡最醒目的地方,而這也是我最珍貴的「記憶股息」。
有些享受不該延遲,因為孩子會長大、而我們會老,但願在我們最健壯、笑得最開懷的時候,豐富人生體驗,那都將成為我們老年時,最珍貴的回憶資產。你說是吧!
(本文摘自《人生沒有理所當然:沒有「應該要」,只有「你想要」!練就跳脫框架、突破自我設限的全方位思考方式》 ,幸福文化出版,歐陽立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