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年輕媽媽聽到兒子說不要帶便當,第一個反應就是:「是我做得不好吃嗎?」
她的分享讓我想起我媽。面對我不想帶便當,媽媽的反應是:「也是啦,常常吃同樣的東西會膩,去吃點別的吧。」
就這樣直來直往的,我也沒有想太多。
後來長大些,從人際往來才意識到,對喔,媽媽聽到這句話是怎麼想的?會難過嗎?
顯然媽媽沒有難過,首先是她知道自己煮的菜很好吃,我爸引以為榮,呼朋引伴來「石牌大飯店」(編按:作者老家)吃飯。
再者,就如媽媽所說的,問題不在她,也不在對方不感恩,很單純就是人性,常常吃同樣的東西會膩。
所以她的反應就很平靜,單純的提出解決方法:「去吃點別的吧。」,而不是傷心難過的說:「不想吃就不要吃!」
可能是我很少經歷媽媽自責、難過,進而引發我自責、難過,這樣的身教,讓我很習慣用優勢觀點看自己。
用優勢觀點看自己
週六晚餐,我們家是每家帶一道菜。
我媽吃了我煮的東西說:嗯,這個沒味道。
我堂哥吃了我煮的東西說:嗯,這個沒味道。
我煮的東西很少有人捧場。
我的兒子和女兒從小吃我煮的東西習慣了,紛紛為我說話:「不會啊,我覺得很好吃。」
回家路上,孩子怕我難過,試圖安慰我:「好奇怪,明明媽媽煮得很好吃。」
我謝謝他們的好心,解釋說:「沒關係,我的專長本來就是寫文章,優勢是在腦袋,味覺則是不敏感,好好的食材都會被我煮得很難吃。
我覺得我像金庸小說裡的郭靖,他老婆黃蓉用五種肉捲在一起,洪七公可以細細的分辨出黃蓉用了哪些食材,郭靖則是到底有沒有嚼也不知道,一口就吃下肚了。我像郭靖。」
我跟孩子說,我不難過是因為我對自己有相當的認識。
我認同我的優勢。
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不完美,想辦法解決就可以了。
像是週六晚餐,我就不打算花時間奮起學煮菜來雪恥。
因為對我來說沒有「恥」這件事。
面對質疑,理解但不同意
週六早上我就會開始翻外送平台,看看今天有什麼買一送一。
我也會查閱我的美食武林秘笈,想想今天要買哪一家。
就算朋友聽到後驚嘆道:「家常豆腐? 市場買個20元豆腐,蔥薑蒜而已,你用250元買一盤家常豆腐?」
我依然接受他的驚訝,不以為忤。
畢竟朋友說出來的話是從他的舊經驗而來的,我完全理解。
然而同理不代表同意。
我知道我的優勢在哪裡。
就算花時間補我的弱處,我還是弱。
算算效益,我選擇花時間在發展我的優勢,選擇用優勢換來的新台幣來補我的弱處。
抱持著對自己優勢的理解,對人性也有著理解與關懷,經營臉書粉絲頁時,碰到被質疑的狀況時,我多是能夠心平氣和。
碰到挑戰,我的回應通常是:
1、好好的同理:對方會批判,當然是其來有自的從過去的生命經歷與觀點而來。這是人性。
2、好好的解釋我的想法。
3、表達我衷心的期待,希望我的解釋夠清楚。
如果對方在我的解釋之後,還是說出「我和我伴侶都覺得你說的是天方夜譚」之類的語言,我就不再試圖解釋,因為此時他需要的不是解釋。
我會轉而照顧他的心情,同理的說:「你們辛苦了」。
面對對方的不肯定與質疑,我是如何回應的呢?
我經常省思與認識自己。
我認同我的優勢,我接納我的弱處。
我知道別人的反應是人性,而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因此面對對方的不肯定與質疑,我能同理,但心平氣和的不同意。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