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血壓會「臉紅、頭暈、脖子緊」?醫糾NG觀念:「絕大多數沒症狀」,這4種人容易中

有高血壓會「臉紅、頭暈、脖子緊」?醫糾NG觀念:「絕大多數沒症狀」,這4種人容易中

「醫師也是人,在照顧別人的同時,常沒意識到要照顧自己的三高問題!」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39歲之前體重高達84公斤,體脂率達34、35%,不但血壓高、尿酸也偏高,卻自恃年輕,「就算不舒服,也只覺得是太累而已。」但一次心肌梗塞發作,住進加護病房7天,讓他再也不敢輕忽健康問題,做好「飲食」與「運動」2件事,「過去可能50分,我現在把自己做到95分!」

 

曾在急診室工作20多年的陳威龍醫師日前受邀上飛碟聯播網《青春永遠不會老》節目,與主持人朱衛茵、西恩暢談高血壓與減重議題。

 

他說,高血壓的成因有90%來自生活和飲食習慣,這也就是所謂的「原發性高血壓」。換句話說,大多數人的高血壓,其實是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和體重管理來改善;只有約10%的高血壓是由腎臟病、內分泌異常等「次發性」因素引起,需要額外的醫療評估。

 

許多人以為高血壓會讓人頭暈、胸悶、頭痛、脖子緊緊的,因此「沒症狀就沒問題!」事實上,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血壓異常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高血壓真正的重點是,它不只是血壓問題,而是身體整體代謝失衡的結果。」特別是「腹部肥胖」、「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血糖過高」的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這就是為什麼代謝症候群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

 

減少5~10%體重,血壓立降

 

陳威龍說,常有人問:「血壓高,需要馬上吃藥嗎?」其實,減重本身就是降血壓的一種治療方式。他以自己為例,過去曾每天要吃一顆血壓藥,但隨著體重下降改為半顆,後來慢慢停掉。

 

研究也顯示,只要減少5~10%體重,就可能讓血壓明顯下降。這不只是因為體重變輕,也是因為內臟脂肪減少後,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管發炎降低,讓血管能更正常地擴張與收縮,減少血壓負擔。

 

許多專家、媒體常討論各種飲控方法,其實要做好飲食控制,最重要是認識食物,才懂如何選擇。「最重要的2點,是種類與比例!」

 

他解釋,「種類」要盡量選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比例則是多蔬菜與蛋白質、少吃澱粉,如國健署倡導的211餐盤——「蔬菜:蛋白質:澱粉=2:1:1」就是很好的原則。

 

 

▲陳威龍常在個人臉書分享他的餐食。(圖/翻攝「陳威龍醫師|從急診到減重,走過慢病的體能大叔 」臉書)

 

另外,「頻率」也很重要。他笑說,加工食品、精緻澱粉難道都不吃嗎?「人生沒必要過得這麼痛苦,但頻率要掌握好。」例如過去每天都吃一塊高糖蛋糕,現在改成每周1至2次;以前每周喝5杯珍珠奶茶,或許改成2杯、全糖變半糖。

 

至於血壓正常值應該是多少呢?陳威龍說,血壓最理想是控制在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如果數值大於140、90,就是高血壓,而介於中間則是所謂的「高血壓前期」。「如果平常沒控制,血管已經慢慢硬掉,只要情緒波動讓它飆到180,就可能讓血管爆掉!」

 

延伸閱讀:

急診醫胖到「心肌梗塞」發病危通知!他住加護病房7天醒悟:戒「1種食物」成功甩肉20公斤

 

日常4關鍵管理好血壓

 

所以,無論是為了體態、健康,有4點是現代人必須注意的關鍵事項:

 

●定期量血壓:不要等到有症狀才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已經肥胖的人,更應該養成定期監測的習慣。

 

●飲食控制: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與過量鹽分,選擇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小黃瓜、深綠色蔬菜)來幫助血壓平衡。

 

●運動習慣: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可以顯著降低血壓。

 

陳威龍提醒,如果已經有高血壓的人,必須注意運動強度,或是和醫師討論安排適合的運動。

 

●睡眠與壓力管理: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會影響交感神經,使血壓持續升高。

 

陳威龍強調,高血壓不是「突然來的」,而是長期錯誤生活習慣的結果。與其只關心數值,不如從現在開始改善飲食、運動和體重管理,唯有身體真正健康了,血壓自然會恢復到該有的平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