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後,我可以有「他走了,我就能鬆一口氣」的感覺?這樣的我,是真的是愛他嗎?

喪親後,我可以有「他走了,我就能鬆一口氣」的感覺?這樣的我,是真的是愛他嗎?

在喪親的哀傷適應歷程,仍活在現世的家人,思緒往往會在現在與過去之間擺盪,對照著現在的處境,懊惱過去少做了些什麼。在擺盪整合的過程中,常會有許多心情,甚至是自我懷疑:

 

‧ 當時的我做錯什麼了?


‧ 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會/不會........


‧ 我怎麼可以有「他走了,我就能鬆一口氣」的感覺?


‧ 這樣的我,是真的是愛他嗎?


‧ 我沒有遵照他的「遺願」去做,是不是背叛?


像這樣不自覺的「事後諸葛」與自我檢討,是真實無比的自我指責,會誘發內疚、後悔、傷痛、自責的痛苦情緒,讓人夜不成眠。

 

暨南大學社工系的蔡佩真教授提到,在失去親愛家人的日子裡,喪親者可能會有「鬆綁解放」的經驗,從習慣以對方為重心的生活中,漸漸轉移到重視自己的主體性,尤其過去如果在關係中,存在著緊繃與衝突,當家人已經不在,也就缺少強制性的束縛,不需要由那位家人的觀點看世界、看自己。

 

在意識到自己從過去被束縛的關係中鬆綁,初期可能會自我譴責「不守信用」、「背叛」,但如果能持續透過自我對話、與親友一同追憶逝者、在生活中嘗試新的可能性,再加以回顧感受,或是透過心理治療有意識地去對話,不斷梳理、消化、尋找意義,也能更順利地從逝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教條中解放出來。


漸漸允許自己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也為自己的人生真正承擔起責任。


當緊密生活、共組家庭的兩人,硬生生地缺了一角,活下來的人總會在「自己」與「逝者」之間擺盪許久,最終找到一個整合性的平衡點。就像這個案例故事中的先生,為自己的新行動,賦予了正面的意義,由「背叛」轉化為「她愛的是原本強壯有主見的我」,將新的信念與行動整合進自己與孩子接下來的人生。

 

【心之整理習作】


面對失去的練習


「哀傷是一輩子的功課」,回想過去在生命經驗中曾經遇過的重大失落,可能是家人或毛孩的離開,可能是失戀或絕交,也可能是心愛而重要的東西遺失了,或者是身體的重要器官、能力不再堪用。

 

選一件對你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失落事件,回想一下,從那件事發生到現在:

 

 

‧ 你的人生發生了哪些改變?


‧ 你是如何帶著這樣的失落,一路走到現在?


‧ 這個失落,現在在你心中的哪個位置?


‧ 你能認出它送給你哪些生命的禮物嗎?

 

如果可以,找一個跟你一起經歷過那件失落事件的人,聊聊上面這幾個提問,在對話當中有哪些新發現?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如果不在了,你想留下什麼?:關於愛與信念,以及給至愛之人最無價的生命禮物》悅知文化出版,林維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