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風!高齡爺突走路歪斜、講話糊,竟是2個月前跌倒害的…撞到頭90天內慎防「慢性硬膜下出血」

不是中風!高齡爺突走路歪斜、講話糊,竟是2個月前跌倒害的…撞到頭90天內慎防「慢性硬膜下出血」

老人跌倒是硬傷,即使當下覺得沒事,也要慎防看不見的慢性傷害!雲林一位83歲老先生平日身體硬朗,但近1週突然走路歪向一側、講話含糊,人也變得淡漠,送醫後發現不是中風、失智,而是2個月前曾因閃躲野狗跌倒撞到頭,導致其左側腦部慢性硬膜下出血,幸而即時開刀引流陳舊血水,術後4天就出院恢復健康。

 

住在雲林的王爺爺雖已83歲,身體還是很硬朗,平日總習慣一大清早騎腳踏車「巡田水」當運動,但最近家人卻發現爺爺走路總是歪向右側,講話也不大清楚,人更是變得淡漠。

 

家人擔心是中風,把他送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掛急診,電腦斷層發現王爺爺是左側腦部的慢性硬膜下出血,這才想起2個月前他騎車時曾因閃避野狗摔倒撞到頭。當時王爺爺自行起身,覺得身體並無大礙,所以也沒就醫,想不到竟造成慢性硬膜下出血。

 

成大斗六分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啓振表示,顱內的慢性硬膜下出血(CSDH)並非如其他形式的急性腦出血,是直接由斷裂的血管或組織流血造成,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其致病機轉。目前學界普遍能接受的解釋,是頭部外傷後,腦膜表面的細胞層有所損傷,導致腦脊髓液與血液滲出到硬腦膜下腔,經過一連串發炎反應及表面微血管新生所導致。

 

因此,約有5至7成的病患回溯病史,都發現1到2個月前曾經有頭部外傷的情形發生,但也不是所有患者都一定有頭部外傷。除了頭部外傷之外,其他的危險因子也包括老年人、有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以及透析(洗腎)患者等等。

 

黃啓振指出,顱內慢性出血的臨床症狀相當多樣,可能只是輕微的頭痛、頭暈,嚴重的則有失語、肢體無力、意識狀態改變等,幾乎所有顱內疾病的症狀都可能會發生,其中以口齒不清(失語、認知功能改變)與步態不穩(雙下肢無力、單側下肢無力),是臨床實務上患者求診時最常見的主訴。

 

由於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逐漸變大的,其臨床表現通常也是緩慢進展。標準診斷工具是「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常見影像為大腦單側或雙側外圍有新月狀的灰色病灶,嚴重者常會伴隨中線偏移的情形。

 

治療方式則為手術為主,通常可透過鑽孔引流的方式解決,會在病患側頭骨上鑽1至2個孔,切開硬腦膜並引流底下的陳舊血水,並放置引流管持續引流即完成手術。手術本身風險不算太高,主要仍是因此類病患多數高齡,其本身的內科疾病可能帶來重大風險。

 

 

黃啓振說,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症狀百變,加上高齡患者群本身常有其他神經相關共病,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中風相關後遺症等,往往會掩飾出血帶來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延遲診斷。

 

他呼籲,慢性硬膜下出血若能及時診斷並加以手術治療,治療預後普遍相當良好,建議家人面對高齡長輩的頭部外傷,要多加一份注意。

 

而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諮詢臺大醫院外科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他提到「慢性硬膜腦出血」容易發生在超過70歲的長者身上,常是跌倒後腦膜內層的靜脈血管破裂,慢慢滲血累積而成,通常在跌倒後3個月會發生。

 

發生慢性硬膜腦出血的長者會有一邊手腳無力的症狀,家屬常誤認為是中風,因此針對70歲以上的患者,尤其是患有老年癡呆症、容易跌倒的族群,特別要在跌倒後3個月再做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確保安全。

 

延伸閱讀:

68歲丁遠超「浴室滑倒」隔周過世!當下清醒、頭痛送醫已腦溢血…醫示警2狀況:就算很快恢復也要就醫​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