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裡「同甘共苦」都要講!現在開始3個練習:每天一句「情緒回報」,讓彼此不感覺孤單

婚姻裡「同甘共苦」都要講!現在開始3個練習:每天一句「情緒回報」,讓彼此不感覺孤單

我們都以為愛是共享快樂,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的親密,是有人願意陪你一起走過痛苦,並且不急著把你拉出來。」夫妻間的爭吵,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我好痛,但你卻沒看到我」。這是一個深深的委屈,一個很難開口因為可能一開口就會爆發衝突的無力。

 

沉默不是不累,也不是不在乎

 

小慧下班回家,手裡提著晚餐的食材,肩膀還掛著孩子的書包。推開家門,家裡亂七八糟,電視開著,小孩吵著肚子餓,先生坐在沙發上滑手機。

 

她的心裡有個聲音:「你怎麼什麼都不幫忙?」

 

但她什麼也沒說。只是默默把書包放好,進廚房開始準備晚餐。過了20分鐘,先生走進來,問她:「你幹嘛一臉不爽?」她的語氣終於爆炸:「我不是女傭好嗎!」

 

先生也不甘示弱:「我在公司也很累耶,你以為我不想休息嗎?」

 

這樣的畫面,在我陪伴的許多夫妻個案中屢見不鮮。

 

疲憊不是誰的專利,誤解卻總在彼此最脆弱的時候悄悄爬上心頭。於是,日復一日,他們的關係陷入了一種「共苦卻不知情」的模式:你在苦,我也在苦,但我們都以為自己是那個被遺棄的人。

 

這樣的沉默,是許多夫妻感情慢慢拉開距離的起點。

 

在一起久了,為什麼「同在」反而變少了?

 

當夫妻關係進入到僵局,常常以為最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心情上的共感:「你看見我了嗎?你知道我也在承受嗎?」

 

我們都以為愛是共享快樂,卻往往忽略了,「真正的親密,是有人願意陪你一起走過痛苦,並且不急著把你拉出來。」

 

 

夫妻間的爭吵,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對錯,而是因為「我好痛,但你卻沒看到我」。這是一個深深的委屈,一個很難開口因為可能一開口就會爆發衝突的無力。

 

這個時候如果能在互動中有著一句:「你今天也很累,謝謝你還撐著做這麼多。」

 

這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情緒的陪伴——我不急著評斷,也不著急解釋,只是讓你知道:我有聽見你。

 

而這樣的「聽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同在」。

 

同在,不是一定要一起解決什麼,而是在痛苦裡不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孤單的。

 

夫妻共苦,需要有「知道」才能同行:三個你可以開始的練習

 

有些人會說:「我們都很辛苦,那又怎樣?說了也不會改變。」但我想邀請你換個角度:如果那份苦能被最愛的伴侶所理解,哪怕一點點,是不是就不那麼重了?

 

以下是三個我們可以做的練習,讓彼此在關係裡開始「知道對方也在承受」,重新建立那份共苦裡的連結:

 

1. 每天一句情緒回報,而不是責備或沉默

 

可以試著在一天結束前,彼此交換一句情緒的分享,例如:「我今天覺得好焦慮,因為報告一直做不完。」或「我覺得好無力,孩子一直哭,我快沒耐性了。」

 

接下來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分析對方的情緒、也不用急著幫對方解決,只要真心的說:「我聽見你了,真的辛苦你了。」

 

當你們願意說出情緒,而不是只說事件(例如「我今天被罵」),你們就會發現,原來那個你以為漠不關心的人,其實也正在受傷。

 

2. 明確邀請,而不是暗示期待

 

很多關係的痛,是來自「我希望你自動知道我要什麼」,但事實上,即使是再親密的人,也無法讀心。

 

例如,小慧可以這樣說:「今晚我真的好累了,可以請你幫我洗碗嗎?我會很感謝。」

 

這不是弱,而是一種負責任的表達。

 

當我們能清楚表達需求,而不是把情緒變成攻擊(例如「你都不幫忙」),關係就會少很多誤解和挫敗。

 

 

3. 在每週固定時間做一次「彼此理解會議」

 

選擇一週一次的時間,15~30分鐘,彼此說說這一週最辛苦的一件事,還有最需要被理解的地方。

 

可以這樣開場:「我這週有件事讓我很挫敗,我希望你能聽我說,然後陪我一起面對。」

 

這個「會議」的重點不是吵架,而是讓彼此的苦可以被看見。當你知道對方的脆弱,也願意讓對方看見你的累,那個共苦就會變成連結,而不是裂痕。

 

在彼此的痛裡,不是轉身離開,而是靜靜靠近

 

我們都希望關係是共甘,但事實是:人生裡共苦的時候更多。

 

只是,若這份苦是孤單的,那它就會變成怨;但若它是彼此知道的,那它就可能是連結的起點。

 

所以,請記得:「關係裡很可能是同甘共苦,但需要讓彼此知道。」

 

只有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也願意聽見對方的辛苦,我們才能在那條叫做婚姻的路上,不只是兩個擦身而過的旅人,而是真正同行的伴侶。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