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剛生完,婆婆開心發文「期待二胎」卻讓她崩潰…傳宗接代錯了?婆媳之間,好意為何變壓力?

媳婦剛生完,婆婆開心發文「期待二胎」卻讓她崩潰…傳宗接代錯了?婆媳之間,好意為何變壓力?

編按:老一輩將「傳宗接代」視為人生大事,隨著現代人婚育年齡延後,更讓不少長輩把「結婚、生子、第二胎」掛在嘴邊,時時刻刻追問晚輩進度,造成兩代之間的壓力與衝突。

那廂媳婦才經歷產後的疼痛、初為人母的震盪,而這廂婆婆已喜孜孜在臉書昭告天下:「第一胎好棒棒,期待第二胎喔!」這一句婆婆的「關愛」與「祝福」,在媳婦眼中卻成了「你還不夠」的壓迫,觀念落差、語言錯位、愛與期待的表達方式,成了誤解與傷害的起點...

 

媳婦才剛生完第一胎,婆婆就在臉書寫「期待第二胎」

 

曉靜兩天前經歷了所謂的生產全餐,第一次生孩子的她承受了自然產加剖腹產的雙重打擊,還好母女均安。看著來拜訪的家人,曉靜根本無力回應他們的祝福,只得任由他們在病房中交談、拍照紀念。

 

當天晚上承受著麻藥退去的各種痛,還沒拼湊回來的身體就要開始痛苦的擠奶,孩子半夜哭,她只能從床上爬起來,一邊流淚,一邊餵奶,這時床邊的手機跳出一則臉書提醒:

 

「恭喜我的兒子媳婦~第一胎好棒棒,期待第二胎喔!」

 

當下的她崩潰了,不是身體的痛苦忍不了,也不是孩子的哭受不了,她炸掉的原因是因為這句話就代表沒有人看見她正在痛苦。

 

「期待下一胎」這句話,聽起來像祝福,實際上卻可能壓垮一個剛生產完的女人。

 

 

產後壓力還沒消,又被「新提醒」追著跑

 

身為心理師,我陪伴過許多剛當媽媽的女性。她們的內心,不總是被新生命的喜悅填滿,更多時候,是在承受身體與心理的巨大震盪。

 

荷爾蒙的起伏、產後的傷口、情緒的不穩、還有那看似應該「理所當然」卻其實一點也不簡單的照顧壓力。很多媽媽在外人面前說「沒事」,只是因為傷還在裡面,痛不方便講出口。

 

當她還在努力把自己的身體拼湊回來,努力的適應這一切,卻看到「期待第二胎」這句話,那感覺不是祝福,而是被提醒──「妳還不夠。」

 

她的辛苦似乎還不值一提,她的產後還沒復原,就得預備下一次的奉獻。

 

我們的文化潛意識,仍在用「傳宗接代」定義女人的價值

 

在華人家庭中,媳婦經常被期待為這個家「延續香火」,懷孕、生產、坐月子、再備孕,好像是一條寫好的路,媳婦只要順著走就對了。即便時代已變,潛意識裡這些文化腳本,卻仍然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期待與表達。

 

但對一個剛經歷過身心創傷的女人來說,這條路從來不該是「理所當然」,而是一場需要支持、同理與時間來走完的旅程。而媳婦熬成婆,這條路身為婆婆的妳也絕對走過。

 

她需要的,不是下一胎的期待,而是此刻被理解與陪伴的空間。

 

 

她不是對妳無禮,她只是在保護自己

 

我也遇過許多婆婆抱怨媳婦的「黑化」,不知道怎麼的就把自己的兒子也轉化了,身為公公跟婆婆竟然已經變成外人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往往源自依附需求沒有被回應,甚至被攻擊。媳婦在產後這段時間的核心需求,是安全、理解與陪伴

 

所以當她聽到的不是「辛苦了」,而是「再接再厲」,那是一種巨大壓力——讓她覺得自己的身體是別人的資源,她的情緒只能收起來,她的選擇不再被自己決定。

 

所以她炸了,用情緒把自己包起來。在靠近妳之前,她需要先保護自己不再受傷。

 

所以,親愛的婆婆,請妳先好好抱抱妳自己。

 

那個很想當好婆婆的妳、很想看到家族興旺的妳,其實也很辛苦吧?

 

我們這個文化對女性有太多角色與責任的期待,從媳婦到婆婆,從太太到媽媽,我們都在追求「更好」,所以我們根本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當然也在這個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疲憊與委屈。

 

放下「還可以更好」的焦慮

 

有時候,我們甚至把那些未完成的願望,寄託在媳婦與孩子身上,希望她能做到我們當年沒做到的,走完我們來不及走完的路。

 

可是婆婆啊,我想邀請妳跟我一起練習放下那份「還可以更好」的焦慮。不急著規劃下一步,而是學習用心傾聽、慢慢陪伴、靜靜地看見她的需要。

 

下一胎的事,就讓它慢一點來吧。當媳婦感受到妳真心的理解與尊重,她會比妳想像中,更願意靠近妳。

 

而且這樣的傾聽跟陪伴,其實也是在跟過去的自己說一聲「辛苦了」,如果可以的話,讓我們換的詞彙,不是「趕快再生一個」,而是「先好好養著這一個」,這一個,包含了新生的孩子還有那個曾懷胎十月的女子。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