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緩、糖尿病死亡人數降,延長平均壽命
內政部指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因COVID-19疫情趨緩,以及糖尿病死亡人數下降,故2024年全國死亡人數為20萬1,313人,較前一年減少3,889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占比達75.8%。
在國人平均壽命方面,較去年增加0.54歲,其中男性多0.48歲、女性多0.56歲。若與聯合國公布全球平均壽命比較,台灣男、女性平均壽命則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3歲。
內政部表示,由於各國資料年別、發布周期及計算方式不同,進行國際比較時,基礎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但若比較世界主要國家平均壽命前5名國家,男性是瑞士、瑞典、挪威、義大利及新加坡;女性是日本、南韓、西班牙、瑞士、新加坡及法國。至於跟亞洲國家比較,無論男性或女性,台灣平均壽命都低於日本、新加坡及南韓,並高於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
除此之外,平均壽命以台北市83.40歲最高,其次依序為新竹市81.52歲、新北市80.97歲、嘉義市80.67歲、桃園市80.65歲。細看直轄市,平均壽命由北到南遞減,台北市以83.40歲居六都之首,其餘依序為80.97歲、桃園市80.65歲、台中市80.59歲、台南市79.91歲及高雄市79.37歲;男、女性平均壽命也都以台北市最高。
而以各縣市平均壽命比較,新竹市以81.52歲拔得全國頭籌;台東縣則相對最低,平均壽命僅75.97歲。整體而言,西部地區壽命普遍高於東部。
健康生活習慣,讓壽命再延長7年
直轄市、西部都會區平均壽命較高,或許與政策與醫療進步有關,但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影響壽命的關鍵。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24年發布「五種生活型態與壽命的關聯性」,研究團隊利用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分析臺灣逾1.9萬名逾30歲成年人健康數據,平均追蹤長達15年,發現5大健康行為能顯著延長壽命並減少醫療支出:
●不抽菸:平均多活2.31年,並減少9.78%的醫療費用;
●不過量飲酒:壽命延長1.62年;
●規律運動:可多活1.85年;
●每天攝取足量蔬果:壽命增加3.25年;
●維持健康體重:對壽命影響有限,但醫療支出可減少18.36%。
研究指出,若同時做到這5項,壽命可比一般人多活7.13年,每年減少28.12%的醫療花費。其中「攝取足量蔬果」堪稱CP值最高,若每週只吃一份蔬果,平均壽命明顯比一般人減少8.5年,而多吃蔬果的民眾則可多活3.25年。
此外,研究也發現,有充足運動的人比起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也顯著增加2.1年的平均壽命。北醫公衛學院應用流行病學副教授羅偉成表示,所謂的「充足運動」,定義為每週至少500代謝當量(min/week),相當於65公斤的成人每天騎行腳踏車30分鐘,一週5天;或是每次跑步30分鐘,一週3天。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體重過重(25 ≤ BMI < 30 kg/m2)的民眾,壽命可能不會有明顯改變,但醫療支出卻比正常體重者(18.5 ≤ BMI <25 kg/m2)增加了21.1%,示警民眾:「健康行為不僅與壽命長短相關,也與生活品質及經濟負擔有密切關聯。」
換句話說,養成健康習慣,不僅是為了「活得更久」,更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更省錢」。
台不健康餘命近8年,活得好從5件事做起
國內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提醒,雖然台灣人平均壽命持續拉高,但衛福部統計2023年的不健康餘命是7.78年,因此活得久不等於活得好。他建議熟齡後要健康老,應從以下五件事做起:
1、規律運動:最好帶點挑戰性,依照自身狀況循序漸進。
2、地中海飲食:以蔬果、全穀、魚類為主,少吃過度油膩大餐。
3、社交互動:與好友定期聚會,維持心情愉快。
4、良好人際關係:陪伴、支持能減少孤獨與壓力。
5、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陳亮恭強調,其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動」。運動不必高強度,一開始可以先盤點家裡附近有哪些合適場所,例如散步公園、自行車道,慢慢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習慣。「只要肯動起來,就能讓不健康餘命大幅縮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