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不聽勸,弟媳沒動怒這反應讓她震撼!走了半生婚姻才懂:最大敵人不是誰,而是心中「預期答案」

小叔不聽勸,弟媳沒動怒這反應讓她震撼!走了半生婚姻才懂:最大敵人不是誰,而是心中「預期答案」

許多人走過大半輩子婚姻後才慢慢明白:真正讓我們生氣的,常常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心裡早早就「預想好的答案」,但偏偏跟我們一起生活的家人卻經常脫稿演出。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感動的小故事,大意是有一對夫妻帶著孩子回先生家,小孩跟著小叔一起在客廳看電視,但節目內容並不適合孩子觀看。小夫妻的太太身為故事主要視角,內心揣想若這件事發生在家裏會有的幾個選項:

 

「我會先柔性勸說。」

「給先生3次機會轉台喔!」

「再不動作我可能會生氣,然後直接關電視!」

 

但太太發現弟媳的反應之後,讓她有了衝擊性的啟發。

 

許多爭吵來自「心中預設立場」

 

弟媳先是柔聲勸導弟弟,弟弟沒有反應,但弟媳沒有生氣,轉頭陪孩子玩耍了一下,同時也擋住電視。在孩子注意力被吸引之後,弟媳跟孩子說:「要不要請叔叔帶你出去看小動物呢?」

 

就這樣,沒有爭吵,沒有激烈反應地把互動改變了。

 

太太看著弟媳的行為模式,產生反思:「如果是我的話,結局可能是爭吵吧。」

 

「很多的夫妻、家人的爭吵,並不是對方的行為在擺爛或者懶惰,而是自己已經預設了立場,但對方沒有達到自己所預期的,所以才有很多情緒浮現。」

 

 

延伸閱讀:

熟齡後的婚姻,請杜絕4個關係地雷!諮商心理師石瀝新:不要為了贏,而把對方壓著打

 

為什麼「換位思考」這麼難?

 

我在諮商的現場不太會直接給建議,但我會陪著對方做練習,練習用不同角度、不同模式,來跟同樣的事情做互動。舉例來說,站在媽媽的立場,每次你看到媳婦跟兒子的互動你都會想要說點什麼,但如果我們換成孫子的角度呢?會看見什麼?如果我們換成爺爺的角度,又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儘管每個人都說要「換位思考」,但為什麼這4個字這麼難?

 

那是因為在換位之前,我們要先讀懂自己,要先看見自己的需要,才有機會放下那些被牽動的擔心、焦慮,行為也才有機會有所變化。

 

像是看著兒子、媳婦互動,婆婆的心情大受影響時,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來看看:自己怎麼了,我被勾起了什麼心情?我的期待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待?

 

唯有當我們能給自己暫停的時間,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預設立場是否符合現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脈絡,更何況是已經組成新家庭的你們孩子們。

 

關係裡最大的敵人,不是哪個人,而是我們心裡那個「非得要照我意思」的答案。


看見它,關係間就能展開彈性。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