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3日發文悼念大阿姨,表示姨母因肺癌復發,人生最後的日子走得艱辛,歷經很折騰人的治療後,數日前在睡夢中過世,面容非常安詳,「現在,痛苦已經不能再折騰她了。」
她指出,母親3姊妹都因肺癌離世,母親與二阿姨確診時已是末期,病況一下子就轉趨危急;大阿姨則因曾是護理師,對疾病較有概念,70歲時便發現並及早切除腫瘤,然而多年後,癌細胞仍「繞了回來」。
過去吳淡如就曾提及,年紀稍長的表親們發病比例很高,且幾乎都是肺癌,「命中率大概是80%」。他們未必抽菸,也多生活在好山好水的宜蘭,不能以空氣污染來解釋病因,只能說家族中的罹癌基因力量強大。
肺部20顆「小白花」,每年定期檢查
而吳淡如自10年前做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部掃出20顆「小白花」(肺部結節)之後,多年來定期追蹤。雖然肺部結節沒有長大跡象,但因屬高危家族群,醫師仍叮嚀她每年必須回診檢查。她笑說,曾跟醫師討價還價,想把每年定期檢查時間從1年延長到1年半,但醫師沒有允許,「我們這種高危險肺腺癌家族,還是每年來報到比較好。」
吳淡如也提醒大家,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肺癌,就應該定期追蹤,只要花500多元就能接受低劑量斷層檢查。而她每一年都會提醒大家,許多網友因此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
根據研究,肺癌具有家族聚集特性,若父母或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其他家屬風險比一般人高2倍;若三等親內超過2人罹癌,風險更飆升至14倍。
所謂「三等親」包括:
■一等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二等親:祖父母、孫子女、叔、伯、舅、姑、姨;
■三等親:姪子女、外甥子女。
肺結節多大要開刀?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理事長劉博仁醫師也在臉書分享案例,表示近日遇到2位因LDCT發現肺部有結節的患者:第1位的肺部結節達1.2公分、不規則狀,追蹤4個月後發現結節縮小到0.3公分,最後確認只是感染造成的假性結節,好運躲過一場不需要的開肺手術。
第2位則沒那麼幸運,其右上肺發現0.9公分毛玻璃樣結節,半年間形狀沒變,但再過半年開始長大,手術後病理結果證實為第1期肺腺癌,但因及早發現處理,成功切除,沒有擴散。
劉博仁說,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提醒我們:「有些肺結節只是暫時的發炎反應,但有些則是早期癌症的警訊。」所以絕對不能輕忽。他也分析,醫師會依照國際Fleischner指南與臨床經驗判斷該怎麼處置,通常有以下情況就會建議開刀:
●結節>8毫米,且形狀不規則
●毛玻璃樣結節逐漸增大
●有明顯實性成分出現
●高危險族群(如吸菸史、家族史、女性+不吸菸+毛玻璃樣變化)
為什麼肺腺癌逐漸增加?
LDCT是目前公認最有效的早期肺癌篩檢工具,與胸部X光相比,能發現小於1公分的結節,大幅提高早期診斷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自2022年7月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具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2大高危險族群,提供每2年1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5年6月30日為止,已篩檢21萬7,744人,其中確診肺癌2,506人。
劉博仁表示,近年來肺腺癌成為華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與過去「吸菸導致肺鱗狀癌」不同,現在即使從不吸菸的女性,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可能原因包括:
●空氣污染、PM2.5
●二手菸與居家油煙暴露
●基因體質差異(華人女性帶有EGFR基因突變比例較高)
●慢性發炎反應(長期呼吸道感染、過敏、免疫失調)
如何在生活上保護肺部?
劉博仁說,雖然不能百分之百預防肺癌,但透過日常習慣與飲食,的確能夠降低肺部慢性發炎與癌變的風險,他列舉4大防癌好習慣:
1、遠離傷害
●避免菸害、二手菸
●烹調時保持廚房通風,減少油煙暴露
●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 PM2.5
2、飲食保養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羽衣甘藍、白菜):含硫代葡萄糖苷,有助清除致癌物
●番茄、紅椒:富含茄紅素,抗氧化
●莓果類:花青素可抗發炎
●深海魚類、亞麻仁籽:Omega-3 脂肪酸,調節免疫
●堅果、種子:維生素 E 與硒,減少自由基傷害
3、營養素補充
●維生素 D:免疫調節、降低發炎
●N-乙醯半胱氨酸(NAC):抗氧化、保護呼吸道
●Curcumin 薑黃素:抗發炎、抑制癌細胞生長路徑
4、生活作息
●保持足夠睡眠,免疫細胞在夜間修復
●減壓,降低長期皮質醇過高
●規律運動,提高肺活量與免疫力
劉博仁提醒,「肺結節」不等於肺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建議有風險的人(50歲以上、吸菸史、家族史)每年做一次LDCT;而就算照出肺結節,也不必過於擔憂,並非每個結節都要馬上開刀,可是一旦結節「增大、變實心、形狀不規則」時,就要果斷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