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200萬人「B肝帶原」卻無症狀!1986年前出生「疫苗斷層世代」終身篩檢一次:肝癌其實能預防

全台200萬人「B肝帶原」卻無症狀!1986年前出生「疫苗斷層世代」終身篩檢一次:肝癌其實能預防

肝病長年被視為臺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而死亡的人數逾萬,其中B型肝炎是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目前推估全台約有200萬名帶原者。由於早期感染幾乎沒有症狀,不少民眾不知道自己受感染,也未定期追蹤、治療,等到出現不適往往已進展為肝硬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癌。

為加強防治,健保署宣布最快明年1月放寬B肝藥物給付規範;國健署也自今年8月起,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至79 歲民眾(即39至79歲),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B、C肝炎篩檢,預估將有220萬人受惠。

 

肝癌每年新增破萬例,死亡率僅次於肺癌

 

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臺灣2022年共有10,433人確診肝癌,為十大癌症發生數第4名,亦為十大癌症死因第2名,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因肝癌死亡。

 

臺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指出,慢性B肝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要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

 

75年前出生「B肝疫苗斷層世代」是高風險族群

 

尤其臺灣自民國75年(1986年)起開始針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大幅降低年輕世代感染率;但1986年前出生者未接種疫苗,被視為「B肝疫苗斷層世代」,因未接種疫苗,屬於帶原高風險族群。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除斷層世代外,以下族群也需特別留意,最好能主動接受篩檢:

 

●洗腎患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器官移植病人

●家人有B肝感染者

●接受血液製劑治療者

 

 

3原則防止「B肝→肝硬化→肝癌」

 

楊培銘指出,慢性B肝發作時,肝臟會反覆發炎與修復,形成纖維組織並逐漸導致肝硬化,最終提升肝癌風險,「B肝→肝硬化→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癌三部曲」。

 

楊培銘強調,「肝癌可以預防」,呼籲B肝疫苗斷層世代及其他高風險族群,一定要記住B肝防治3原則:

 

●要知道:主動篩檢,確認帶原狀態。

 

●要追蹤:有肝硬化者每3個月檢查一次;無肝硬化者至少每6個月追蹤,切勿因為血中B肝表面抗原(HBsAg)轉變成陰性就停追。

 

●要治療:若評估需服藥,應遵從醫囑盡早治療

 

「B型肝炎一旦感染、變成慢性帶原,便無法完全根除!」

 

楊培銘舉例,一名帶原者60歲以前穩定定期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他後來因表面抗原轉陰,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就醫,檢查才發現肝腫瘤已經大到15公分,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臺灣B肝帶原者僅35%穩定追蹤

 

臺灣帶原者眾多,但追蹤率卻偏低。根據資料:

 

●已知帶原者中,只有35%規律追蹤;

●高達75%的B肝帶原者,在確診肝癌前從未接受過抗病毒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余明隆校長指出,「病毒狀態會變動,隨時存在著反覆發作的可能性!」因此高醫推動「B肝定期追蹤計畫」,若病人未定期回診,醫護會主動通知,有效提升追蹤率。

 

事實上,余明隆曾在外展篩檢 5000多名民眾時,一次即篩出6位肝癌患者,其中兩人與慢性B肝有關,「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道自己帶原,但一發現時腫瘤已超過2公分。」

 

B肝無法根除,但可追求「功能性治癒」

 

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但尚無法完全清除病毒。全球治療目標正朝向「功能性治癒」邁進,指的是停藥後至少24週內,血液中測不到B肝表面抗原及HBV DNA。

 

若是達成功能性治癒,就可大幅避免惡化成肝硬化,同步降低未來肝癌風險,免疫功能也能提升,進而減少復發率。

 

國健署指出,截至2025年,全台已有超過750萬名45〜79歲民眾完成B、C肝炎篩檢,篩檢率達6成,呼籲全民共同來為自身或親友的健康把關:

 

1、請符合資格的民眾及早預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B、C型肝炎篩檢,早期發現、及時追蹤。

 

2、若檢驗結果顯示為B肝表面抗原或C肝抗體陽性者,無需過度擔憂,只要依醫囑進一步接受追蹤檢查與治療,就可以避免惡化進而治癒。

 

3、日常生活中應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不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用品(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等),維護自身與家人安全。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