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炎「年輕化」,一堆人50出頭就痛!醫推6招救膝蓋:爬樓梯也變輕鬆

退化性膝關節炎「年輕化」,一堆人50出頭就痛!醫推6招救膝蓋:爬樓梯也變輕鬆

隨高齡社會來臨,退化性膝關節炎盛行率普遍,全台65歲以上民眾逾5成有膝關節疼痛或活動受限情況,女性罹病率更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許多人50出頭歲就有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

醫師指出,若不想開刀換人工關節,可選擇「高頻熱凝療法」緩解疼痛,效果約可維持6個月至2年。日常可做6件事延緩膝蓋退化,尤其別聽信未經證實的民俗療法、甚至造成二度傷害,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退化性膝關節炎成為熟齡族生活品質的最大威脅之一。根據統計,全台65歲以上民眾逾5成有膝關節疼痛或活動受限的情況,女性罹病機率高於男性,且有年輕化趨勢,許多人50出頭歲就出現膝關節骨刺或關節磨損。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李宜軒指出,年紀輕輕就出現膝關節問題,通常與不正確的運動姿勢、劇烈運動造成的過度磨損,或完全缺乏運動、肌肉萎縮有關。

 

一般來說,病程分為4期:

 

早期:關節出現「喀拉喀拉」的摩擦聲響、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痠軟。

 

中期:軟骨變薄、僵硬、腫脹,活動時疼痛、關節活動度下降。

 

中後期:上下樓梯困難,疼痛加劇;甚至休息時也痛,關節變形、功能受限。

 

晚期:膝關節軟骨已完全磨損,骨頭與骨頭直接摩擦,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85歲爺膝蓋痛10年,靠1療法擺脫輪椅

 

李宜軒分享案例,85歲黃爺爺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超過10年,雙膝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已試過復健、類固醇與玻尿酸注射、自費療程,但效果仍有限,甚至必須仰賴高劑量止痛藥才能勉強生活。

 

就診時,黃爺爺只能靠輪椅代步。雖然符合人工膝關節置換條件,但考量年紀與手術風險,家屬仍希望尋求更低風險的治療方式。最後李宜軒以「高頻熱凝療法」為黃爺爺治療,僅1週時間,黃爺爺的疼痛已減輕7至8成,也恢復行走能力。

 

李宜軒說,這項技術過往多用於椎間盤突出、滑脫等脊椎神經壓迫造成的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止痛治療,直到最近才運用在膝關節退化上。

 

治療時會以局部麻醉進行,藉高頻電波讓疼痛神經失去傳遞疼痛能力,不影響運動神經。通常術後當下至一週內就能顯現效果,可維持半年至1~2年。但如果有急性感染、心律調節器或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就不適用此療法。

 

退化性膝關節炎拖越久越難治

 

除了西醫介入,中醫亦常見大量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求診。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醫師林煥欽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退化疾病,主要因關節軟骨磨損,使骨頭直接摩擦,造成疼痛、腫脹與僵硬。

 

林煥欽說,在中醫觀點中,退化性膝關節炎被視為「痹症」,與風寒濕邪侵襲、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及經絡瘀阻有關。雖然退化性關節炎無法完全逆轉,但透過中醫整體調理仍可減緩膝蓋退化速度、減輕疼痛、增加生活品質,建議民眾及早就醫診治掌握治療黃金期。

 

林煥欽分享,有位七旬患者多年飽受膝痛與腫脹所苦,只要一停藥或清晨起床運動,疼痛就立刻加劇。而病患在接受2個月針灸,並配合浮針手法及內服藥治療後,膝關節腫脹與疼痛明顯減輕,走路與上下樓梯不再吃力,止痛藥使用次數顯著減少,整體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患者開心表示:「原本每天早上起床都走不動,現在不僅能出門散步,連爬樓梯都變得輕鬆多了!」

 

6件事延緩膝蓋退化

 

林煥欽表示,膝關節痛或退化性膝關節炎引起的原因很多,患者除了配合治療外,日常保健亦不可忽視,因此建議民眾平時就要注意膝蓋保養。

 

1、維持正常體重,避免膝蓋超載

 

2、選擇低衝擊運動:如游泳、瑜珈、騎車、股四頭肌訓練等

 

 

3、避免久蹲久站及劇烈運動,以減少膝關節損耗

 

4、適度使用護膝,提供膝關節支撐與保護

 

5、膝蓋出現不適要「及早就醫」

 

6、避免未經證實的民俗療法,避免二度傷害

 

「膝蓋要使用一輩子!」醫師呼籲,若膝關節出現不適,應盡早就醫,切勿拖延到關節變形或功能嚴重受限後才求診,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