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大師兄
你好,我是殯儀館的接體員。許多人都以為在殯儀館工作會遇到很多靈異事件,老實說並不多,倒是因為常常接觸屍體,看多了死亡面前所展露的人性,讓我對「人類」這種生物,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閱讀更多
2019-09-25
今周刊編輯團隊
于美人日前在「什麼道理?」節目上討論到老後照顧問題,擁有一對龍鳳胎子女的于美人有感而發地說:「我也提倡到機構照護。」
閱讀更多
2019-09-25
王炘珏
「記得數年前,我曾經到高雄演講,當我說了『最大的 孝順 就是不孝』時,翻譯直接拒絕翻譯這句話。」《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說。
閱讀更多
2019-09-25
口述:于美人
日前主持人于美人在節目《什麼道理?》上,因一位素人來賓提到即時醫治救回先生的命,但也開始一段漫漫長期照護之路。這位來賓交代子女,如果她先離世,就要將先生送到養老院。
閱讀更多
2019-09-25
黃亞琪
九月十日,周二上午六點不到,天光微亮,政治大學體育場上已經聚集不少準備慢走的人群。現年八十九歲的劉瑞貞繞了兩圈跑道暖身後,在老同伴們用手機播放的音樂聲中,開始練起拉筋功,剛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一職退休的女兒劉毓秀也加入行列。
閱讀更多
2019-09-20
吳姵瑩
只是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更多的人往往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關係模式。困難之處在於:你待在這個位置愈久,就會愈來愈覺得安全;畢竟在酬賞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
閱讀更多
2019-09-18
吳姵瑩
說來有趣,當那股原諒的感受出現後,她看伴侶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從原本總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滿足與不開心的狀態,慢慢地變得開放,讓她能看見對方更多的好、欣賞對方,也開始能感謝對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納心中的幸福與被愛的感受,好好享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19-09-17
游祥禾
孩子們這時候都是想為父母的失望、不開心、難受負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掉父母親的糟糕情緒。「拯救父母的情緒」,我從做子女的眼神中看到了無能為力的難度。對於我們的父母,他們習慣了不開心、失望、失控、難過、可憐,這是他們的一種常態,不是孩子所能改變的。
閱讀更多
2019-09-12
揚生慈善基金會
我時常在演講時會問一個問題:「你認為財富傳承對家庭成員來說重不重要?重要的請舉手。」
閱讀更多
2019-09-10
媽媽經 / Reese
2019年,第一代頂客族夫妻時至中年,有人優遊自得,認為夫妻兩人有彼此一生就很完整,有人年過40突然很想要孩子,無奈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這些第一批頂客族的生活過得如何?他們後悔了嗎?
閱讀更多
28/ 30
第 2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