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雪兒Cher
你問我:「你覺得人生最迷網是什麼時候。」我想了很久,覺得我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很迷惘,第一,不知道長大要做什麼,第二,不知道自己會什麼,第三,我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第四,我也不明白自己怎麼就長大了。
閱讀更多
2021-07-16
雪兒Cher
媽媽每到兩點就會準時看著新聞直播中央流行疫情中心的直播,她很正確的接收到訊息是:「台灣疫情嚴重,請好好待在家中,盡量不要出門走動。」除此之外她並沒有多加抱怨,即使這幾周她無法去見外婆一面,也可能無法見到孫子,但她知道疫情都會過去,當前是配合政府的宣導好好待在家。
閱讀更多
2021-06-25
黃山料
若曾把一個人放進自己心裡,後來分開, 或選擇不聯絡。兩人之間, 總有一種關於愛的紀念。不是你送的昂貴禮物, 不是我們的對錶對戒而是你在我身上帶來的改變。這些改變, 都是真心相待的證明而我帶著你的痕跡, 繼續好好生活 ─ 謝謝你, 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更多
2021-06-07
諾諾的醫病故事集
這篇絕不會談數據研究學者等等讓人聽不懂的語言。我依舊會提供白話文的觀點,還有做得到的醫療建議。在這篇,你會聽到身為醫療人員的我是怎麼看待「有效率」、為什麼美國人會選輝瑞和莫德納?以及為什麼新冠肺炎疫苗「先發明先贏」。最後會提到,如何 拯救 你和你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1-06-05
呂秋遠
江湖在走,腦袋要有。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是絕對不能接近的。因為這些人不只是釋放負面訊息,讓人不舒服而已,重點是這些人可能會在必要的時候,讓你笑到最後一秒為止,才發現自己胸口插了一把刀子。在這次疫情中,至少可以列出十種人,提供各位以後行走江湖參考:
閱讀更多
2021-06-04
史蒂文.克雷格(Steven Craig)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是我太太的第三任丈夫,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不久後我將是她的第四任丈夫,然後,只要我繼續努力,未來幾年我將有機會蟬聯更多任丈夫。事實上,我再努力一點,到了太太60歲的時候至少會經歷六任丈夫─而且每一任都是我。
閱讀更多
2021-05-24
拿督鄭博見DAC(Dato'Anthony Cheng)
編按:曾獲「華人楷模年度人物」、馬來西亞拿督鄭博見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原本症狀輕微、在家自我隔離的他,染疫14天後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命危。從鬼門關走一遭回來,拿督鄭博見公開染病全過程,他以自身經歷奉勸確診病患一定要做血液和肺部X光檢驗,了解自己的真實病情。 事實上,台灣與國外都曾發生多起COVID-19 患者,猝死在家中的悲劇,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說明,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該患者的症狀會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可以正常應答,甚至還能滑手機。由於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要送進急診時,往往已經太遲了。 然而,在疫情延燒時期,冒然衝急診是很危險的舉措,那麼,在家自我隔離的確診者,該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出現「隱形缺氧」呢? 黃軒醫師強調,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德國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中,只有32%會出現「隱藏缺氧」症狀。另外,出現合併隱藏缺氧症狀的染疫者死亡率只有18%,甚至比出現合併典型呼吸困難衰竭症狀的染疫患者死亡率約30%,還要來得更低。 黃軒醫師建議, 若是輕症或無症狀患者不安心,可以考慮購買「血氧濃度計」或是有些智慧手錶就有提供血氧偵測功能,若低於90%就要提高警覺。 美國的作法也很值得參考,一開始由醫護人員確認輕重症、分艙分流後,輕症或無症狀患者在家自我隔離期間,由家庭醫師遠端視訊看診、隨時掌握病情,這也值得台灣借鏡。 最後,再次提醒,此時千萬不要輕易衝急診室,不但讓醫療量能負擔加劇,由於急診室可能充滿各種變異病毒,不小心帶病毒回家就得不償失囉。 以下是大馬拿督鄭博見染疫的親身告白:
閱讀更多
2021-05-24
小虎文
「看似開放自主的世代裡,女人仍然活得很有壓力,因為不管幾歲,女人還是被要求,你『應該』要怎樣,你還是不能跟別人『不一樣』。」閃耀著大眼睛的鄧惠文醫師,談到女性在生命中的淬煉,她時而溫柔、時而堅定,「50歲,不如就來示範名為『放鬆』的生命態度。」
閱讀更多
2021-05-19
萬特特
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在他面前肆意示弱的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必須懂事。
閱讀更多
7/ 15
第 7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