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胡肇芳整理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日前提出「80歲就廢巴氏量表,直接申請看護移工」等4大主張,周三(8/30)在臉書加碼「70至79歲患有癌症二期以上長者,也可取消巴氏量表」等政見。行政院長陳建仁周四(8/31)在院會指示,研議符合照顧事實且簡政便民的多元認定方式,不分年齡、疾病型態或經濟能力,讓有需要的民眾都能申請到家庭看護移工。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將針對失智、身心障礙者等可能無法通過巴氏量表的族群,研擬多元評估方式,不過他認為,以疾病別區分並不妥當。
閱讀更多
2023-08-02
林慧詩
如果你出生就被判定只能活21歲,會怎麼面對人生?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的陳靜琪並未放棄人生,藉著父親說的「一句話」,克服了50多回的傷病折磨,找到了摯愛,在面對多次的生死考驗,生命教會了她什麼?
閱讀更多
2023-06-15
郭美懿
許多爸媽面對孩子成年離家,往往悵然若失,頓失生活重心,但卻有女網友在網路發文表示,自己辛苦大半輩子,終於熬到獨子長大搬出去住,現在「自由自在,想玩想吃好料就去」,快樂享受空巢期。沒想到在外租屋半年多的21歲兒子,卻突然說租約到期後想帶女友回家長住,讓原PO心頭一驚,憂慮不知要怎樣拒絕,才能不傷雙方感情。
閱讀更多
2023-05-30
郭美懿
24歲女孩陳彥蓉4年前車禍受到重創,被醫師宣告可能成為植物人,醫護搶救後奇蹟甦醒,不但在母親陪伴下從癱瘓狀態從頭學走路、說話,更在媽媽與哥哥的守護下開設咖啡館圓夢,為人生的驚奇之旅再創續篇!陳彥蓉以愛貓「土匪」諧音取店名為「途啡」,代表著人生途中雖然暫時停步,卻可以把它當成休息沈澱的機會,停下來喝個咖啡。
閱讀更多
2023-05-11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年逾65歲,加上少子化問題嚴重,使得「老老照顧」或「1人照護多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形成為社會沉重負擔。不過傳統「無微不至」、「隨侍在側」的照顧,真的正確嗎?專業護理師提出呼籲,國人應導正凡事幫他做的「溺愛式照護」觀念,學著「放手」才能讓失能者或長輩有 獨立生活 的能力,重拾自主性與尊嚴。
閱讀更多
2023-01-17
莊宜芳醫師
因為疫情的緣故,過去2年媽媽幾乎足不出戶。平日的志工活動停止,家人朋友的聚會、旅遊活動也都暫停,在北部工作生活的我,回家探望爸媽的次數也大幅減少,深怕把新冠病毒帶到中南部。最近,隨著防疫措施的限制解除,很多活動、聚會與旅行又開始熱絡起來。熱愛旅遊的爸爸,開始安排旅遊團帶媽媽出外散心,結果竟發現,媽媽衣櫥裡好多衣服都穿不下了,出門不知該穿什麼好?
閱讀更多
2022-12-23
周品均
有些人對結婚的期待,就是找一個經濟條件好的對象,這樣自己不用太辛苦,只要領著還過得去的薪水就可以了,甚至之後還能專心帶小孩,不用擔心經濟,聽起來好像很不錯喔?
閱讀更多
2022-12-19
德瑞克・金尼
你之所以提前規劃假期,因為你知道如果不這麼做,可能就無法在最佳時間成行,沒辦法選擇最想去的地點,也可能訂不到機票,不能入住優質旅館。如果一切都靠碰運氣,很可能你會很倒霉,夢想假期也可能永遠不能成真。即使真的成行了,或許還得勉強接受別人選剩的,結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這告訴你一個可怕的事實:人們花在規劃假期的時間,比計劃退休的時間還要多。
閱讀更多
2022-11-18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75
Q:我是惠英,今年59歲,丈夫在10年前去世,我31歲的獨子要結婚,雖然該高興,但因為媳婦繼承了房產,婚後兒子要搬過去,以後家裡就剩我一個人孤零零,想到都要流淚。媳婦邀我跟他們同住,我很想答應,但朋友都勸我千萬別同居,覺得一旦一起住,就會出現許多生活上的歧異,分開住才能維持好關係。但我相信自己不會斤斤計較,有決心可以付出最大忍耐,難道這樣也不能跟兒媳同住嗎?現在住家離兒媳住處約40分鐘車程,我想1天住那裡,1天回自己住處,這樣兒媳也有自己的空間。其實我想要的,只是兒子下班時能像現在一樣打聲招呼,或許一起吃飯、聊幾句話,當然也包括媳婦一起。如果能隔天住在一起,我就能隨時看到兒子,這樣應該不過分吧!我知道老後日子很長,最近也積極去上些繪畫、園藝課程,但想到若無法跟兒媳同住,心情就沉重,上課也不專心。朋友要我養狗、養貓,但我想要的是每天跟我說話、生活的兒子!我承認對兒子依賴很深,但我願意為此付出代價,否則太寂寞了!婆媳同居大多不圓滿,但我只要看得到兒子就能忍受一切,如果現在不接受媳婦好意,以後更不可能同住了。我兒子很孝順,媳婦看起來也不錯,同住應該可以圓滿生活,難道還是不行嗎?
閱讀更多
2022-10-19
中村恒子, 奧田弘美
55歲的奧田弘美與93歲的恒子醫師,一起針對「人生下半場」的各種「不安」,分享彼此的真心話。2020年1月,我們開始寫這本書時,恒子醫師在自家前面跌到,導致股骨頸骨折,於是辭掉了持續到九十歲的精神科醫師工作。手術後,恒子醫師恢復得非常良好,可以自己拄著拐杖走路,所以離開醫院回到家裡。寫這本書的時候,她一直在家中靜養。照服員一週3次到家中照顧,住在隔壁的長男夫婦也會幫忙,恒子醫師每天在家看電視、看書,生活過得很平靜。為了討論這本書的內容,她偶爾會寫電子郵件或打電話給我。不過,在8月中左右,恒子醫師突然全身無力,完全站不起來,再度被送往醫院。雖然沒有骨折,但是全身的肌力驟降,已經無法再拄著拐杖走路。長男夫婦馬上表示,想要接手照顧,打算把恒子醫師接回家。但是,恒子醫師希望到老人安養中心,很快就打電話給以前工作的醫院安排轉院事宜。目前,恒子醫師就在安養中心接受復健和療養。事情的原委,我讓大家看看恒子醫師寫給我的郵件。我已經91歲,只剩現在還能自主決定到安養中心,所以我自己打電話安排轉院事宜。聽到母親執意在安養中心終老,兒子和媳婦在情感上應該很難接受吧!但是,我不想兒子、媳婦和孫子看到我衰弱的樣子,也不想給他們添麻煩。這是我最後的願望和自尊,也算是無意義的逞強吧。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的前2個月,16歲少女為了成為醫生,隻身一人從尾道市前往大阪,走過動盪不安的時代,把兩個兒子養育成人,直到90歲為止,一直認真做好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她深受6個孫子喜愛,卻決定在安養院度過最後一程。堅持「長輩最後的體貼」和「人生最後的分寸」,這就是恒子醫師的一貫作風。我與恒子醫師衷心盼望,這本書能夠對各位漫長人生的心靈之旅,獻上微薄的幫助。
閱讀更多
3/ 8
第 3頁,共 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