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楊雅馨
巴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發生頻率第二高的 神經退化性疾病 ,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但可以透過藥物減緩症狀,並經由規律的「特定運動」改善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2024-08-30
NOW健康
人口老化是全世界正在面臨的問題,台灣也不例外。人體之所以會老化,主要是與慢性發炎和過度氧化有關,而對抗衰老這件事也日益成為顯學。陳乃菁醫師診所院長陳乃菁醫師表示,隨著人們對健康和抗衰老的重視逐漸提高,硒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被廣泛認識。尤其是「高純度活性硒」,經過人體代謝轉化成硒蛋白後,得以發揮抗氧化、消炎作用和抗衰老功能,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預防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等與發炎相關的疾病。
閱讀更多
2024-08-07
照護線上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簡稱SMA,台灣SMA發生率約為1.7萬分之1。SMA是一種體隱性遺傳退化性的罕見疾病,起因於第五對染色體的SMN1(Survival motor neuron 1)基因變異,無法製造完整SMN蛋白,導致脊髓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患者全身肌肉無力及萎縮,且漸進性失去全身自主運動、咳嗽、吞嚥等功能。SMA患者常合併四肢關節攣縮或脊柱側彎等併發症,大都是重度或極重度肢體障礙患者。SMA患者智力正常,自民國90年設立總統教育獎以來,共有33人次獲獎,表彰他們於逆境中仍能奮發向上、樂觀進取的毅力和精神。
閱讀更多
2024-06-06
NOW健康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對於老年健康的關注與日俱增,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 神經退化性疾病 ,以及身體抗發炎議題更是受到民眾關注,在預防神經退化和抗發炎的營養醫學方面,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硒」的補充,對於維護大腦功能和預防神經相關疾病,逐漸受到重視。
閱讀更多
2023-12-29
照護線上
「根據研究,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可能有四成到六成,都有心情低落、焦慮等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曾經有位女性患者在用藥之後動作症狀明顯改善,但是每次回診的時候,沒講幾句話就會開始流眼淚。在進一步了解她感受到的壓力後,我們調整藥物,也邀請家屬一起了解巴金森病,化解誤會。」另外在藥物方面,除了使用傳統的左多巴胺之外,也可以考慮加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其他機制之藥物,敖瑀醫師說,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能改善動作症狀,同時也對非動作症狀有幫助。後續,上述患者的反應良好,情緒有改善,且沒有明顯副作用。
閱讀更多
2023-08-09
黃明惠 整理
說過的話一轉眼就忘、總是在找鑰匙、反應遲鈍...年紀越大,是不是常常忘東忘西呢?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對年長者進行一項研究,發現睡覺時如果聞著香氛精油,有助於增強認知與記憶能力。該研究目前初步取得結果,將進一步擴大實驗規模,同時針對失智症患者進行研究,進行順利就能知道「睡眠香氛」能否對於認知相關疾病有所幫助。
閱讀更多
2023-04-11
郭美懿
據2021年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7.7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包括台語歌后詹雅雯及八點檔女星方岑,都是患者。巴金森氏病(又稱帕金森氏症)是盛行率第2高的腦部 神經退化性疾病 ,僅次於失智症,但只要及早發現、長期以藥物治療,發病後仍能享有生活品質。不過巴金森氏症初期很難診斷出來,醫師提醒除了大眾熟知的「雙手顫抖」之外,步態不穩也是重要前兆之一,若走路容易跌倒,千萬別以為是單純的老化或骨科問題,建議儘速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閱讀更多
2022-07-12
莊宜芳醫師
編按:許多人從中年就開始構建自己想像的退休生活,有人夢想到鄉下過著陶淵明一般的鄉居生活,享受悠閒慢活。有人則考量老後醫療與交通需求,選擇離醫院、捷運近的都會區居住。這兩種生活形態各有退休族支持,但你可知道不同居住環境的長者,其認知功能退化的比例竟有相當大的差異?
閱讀更多
2022-03-18
郭美懿
68歲的林老先生原本總是笑咪咪,近來卻被家人發現板著一張臉、面無表情,就連孫子看到他,都覺得阿公「臉很臭」。家人原以為是阿公有心事,但每次詢問都沒結果,直到無意間聽到電視節目談論巴金森氏症,才驚覺阿公可能是生病了!
閱讀更多
2022-02-23
NOW健康
隨著全球人口老化的問題,使得失智症議題備受關注!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症者,至2050年將增至1億5,200萬名失智症者。目前,台灣估計有超過27萬失智人口,預估未來平均每年將增加1萬人。一旦家中有失智症患者,將造成家庭沉重的負擔。
閱讀更多
1/ 3
第 1頁,共 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