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林靜芸醫師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如果輕易投降,可能斷送自己甚至子女的幸福。
閱讀更多
2024-06-26
詹姆斯.霍利斯
當有人問喬瑟夫‧坎伯,人該如何生活時,他喜歡回答:「跟從你的狂喜(bliss) 。」他瞭解我們用了絕大多數時間在父母與文化的命令之下,在這一路上我們失去了自己最棒的部分。有些人對自戀主義或某種不實際的太空旅行。我知道他指的是靈魂之旅,那裡頭包括了所有的痛苦與犧牲。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說:「跟從你的激情。」
閱讀更多
2024-06-19
林慧
你是怎樣的人,你自己一定知道,只是你沒有深挖。永遠記得一件事:你這個人並不是由那些不了解你的人來定義!很多的時候,你的缺點其實就是你的經典。
閱讀更多
2024-06-19
偉文隨筆
日本著名的企業顧問大前研一就主張,人從中壯年起就要每年培養一種新的興趣,他認為到退休之前至少要有二十種興趣,而且這些興趣最好各種類型都要有,動態的比如登山、打球、跑步,騎單車……等等,半動態的比如種田、園藝植栽、旅行,古蹟導覽……等等,靜態的比如畫畫、玩樂器、雕塑,捏陶土,寫書法……等等,全靜態的比如欣賞音樂、藝術、學語文……等等。之所以要刻意地接觸並培養不同類型的興趣,主要也是避免身體若有所變化,或者體力衰退時,仍然可以有適合的興趣可以投入。
閱讀更多
2024-05-20
學老誌/凃奕豪
妻子韓良露即將離世時曾說:「我走了之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這句夫妻分離前意義深長的寄語,其實沒說的是——「不要因為我不在了,而連吃飯的心情都沒有了。」
閱讀更多
2024-05-14
莊宜芳醫師
我從博士班開始做認知退化的研究,從美國的長期追蹤研究,到回台灣開始收集本土的世代研究資料,我常常跟學生說,做老人認知退化的研究,就是跟著他們一起變老,於此同時,我也常常思考,究竟要怎麼樣可以老得耳聰目明。事實上,對抗失智症的戰爭可能始於40歲。
閱讀更多
2024-04-15
成田奈緒子
小武是個獨生子,父親是研究員,母親則是醫療專業人員。他從兩歲開始上幼兒體操教室,三歲開始進行幼兒學習和彈鋼琴,接著又去上英語會話班,他每一項都做得很開心,連老師都稱讚他「有才華」。由於他本人並不排斥,父母也對他寄予厚望,所以父母也馬不停蹄地每週接送他去上六堂才藝課。
閱讀更多
2024-04-10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副所長
日前國防部長邱國正因兒子陷入召妓風波,一度打算辭官負責,面對媒體追問,向來給人鐵漢印象的他也忍不住哽咽。邱國正說,孩子點的火一定要承受,火燒是痛的,但自己不會幫兒子救火,而家人會做兒子的心靈支柱,「畢竟他是我的孩子,這我們要承擔。」孩子永遠是爸媽心頭上的一塊肉,然而當孩子成年後,他人生路上的包袱與過錯,為人父母是否也該概括承受?
閱讀更多
2024-03-19
吳淡如
界線模糊會造成什麼影響,我相當有經驗。我的父母都是循規蹈距的教師,耳根子也軟。只要有人來說我們家孩子什麼,他們一律要求我們改進。問題在於有些人的意見是相左的,所以他們的要求可能是今天A,明天B,飄忽不定。 我媽對我要求的唯一標準,就是「符合旁邊所有大人的標準」,還有「一定要跟大多數人一樣」、「誰覺得好就要怎樣」……,這還真的是 童年 陰暗的回憶。
閱讀更多
2024-03-18
吳淡如
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經濟學上最對我最有用的名詞,也是最簡單的名詞,叫做「沉沒成本」。心理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的偏誤」,也就是人們太在意過去發生的事情,把已經不可能挽回的損失當成重要的成本來計算。 舉個例子來說,今年你賣股票賺了錢,卻一點也沒開心感,你想的是過去十年其實你賠的比現在賺的多。又或者,明明你現在過得挺好,偏偏一直要緬懷曾經的不幸。
閱讀更多
2/ 29
第 2頁,共 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