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林芷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COVID-19(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病例。
閱讀更多
2020-04-01
蘇予昕
常言道:「我們要先愛自己」,但很多人不懂到底要怎麼愛?其實這份愛就是來自「內在父母」。你一定比你真正的父母還要了解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品質的關懷與支持。
閱讀更多
2020-03-30
林芷揚
50歲李媽媽為家庭主婦,因丈夫、兒子都是老菸槍,連帶每天被迫吸二手菸,日前她因持續咳嗽2週就醫,醫師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所幸早期發現,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後並未擴散,切片檢查也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全家因此決定戒菸,保護彼此健康。
閱讀更多
2020-03-23
照護線上
編按: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來勢洶洶,而感染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者很有可能出現肺纖維化後遺症?新冠肺炎多數是輕症,也都能順利恢復健康,但有部分纖維化症狀出現在重症患者身上,台灣首例確診女台商痊癒後,就出現肺纖維化症狀。那麼,肺纖維化究竟是什麼?肺纖維化會對我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以下我們就來介紹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特發性肺纖維化。
閱讀更多
2020-03-18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院長陳建志
日前有一位剛邁入40歲的金融業外匯經理人,有定期來院內全身健檢的習慣,近期卻發現異常紅字,「我最近除了頭痛胸悶還伴隨著頭暈目眩,以為是年紀到了,體力不如從前,就沒有太在意。」原來是因為工作升官,體力與時間幾乎投資在工作上,應酬量更是大幅增加,三高指數猛然飆升,進而深入檢查出血管有硬化、阻塞的跡象,所幸有良好定期健檢的習慣,才能迅速揪出原因。
閱讀更多
2020-03-17
照護線上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 肺部 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新冠肺炎)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閱讀更多
2020-03-11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院長陳建志
一名35歲中小企業主,平時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活力十足,近年初次接觸完整的個人健檢,卻從基礎的項目中發現大量的紅字數值,所幸及早發現並及時給予治療,才有所好轉。現代男性由於各種生活、工作壓力甚至需要頻繁應酬喝酒,無形中伴隨著各種危險因子的發生,預防醫學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閱讀更多
2020-03-05
何玉華中醫師
出現發燒、咳嗽痰多、頭痛、喉嚨痛症狀是感冒,還是過敏?近日進入到24節氣的「穀雨」,是春夏交接之際。不只早晚溫差大, 雨水也明顯增多,但最近下過雨的晚上,在夜燈照射下,眼前霧朦朦的,空氣中的懸浮的污染物並未因雨水消散,再加上潮濕,讓許多患者前來看診時,都會問我:「醫師,我怎麼一直在感冒,感冒都沒好。」其實,很多不是感冒,而是過敏。
閱讀更多
2020-03-05
好心肝會刊
其實喉嚨卡卡的原因很多,也不見得就一定是口腔或喉部問題,包括食道癌、咽喉癌、扁桃腺發炎、聲帶瘜肉、自律神經失調、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等,都可能會讓喉嚨感覺卡卡。由於原因很多,除了求診耳鼻喉科,必要時也可以看腸胃科及身心科。
閱讀更多
21/ 30
第 21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