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NOW健康
近幾年,年輕族群憂鬱和輕生的消息時有所聞,尤其18至28歲的「年輕世代」,正處於剛進大學就讀或初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共同特徵包括環境、角色的轉變,或是即將負起經濟重擔的任務,常萌生壓力而不自知。
閱讀更多
2023-10-05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張楷杰醫師、趙閎毅整理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人,台灣失智症的挑戰越來越大!面對失智課題,如何提前辨認失智症狀、診斷和及時介入治療,將會是最關鍵的一步。
閱讀更多
2023-09-28
郭美懿
中秋節對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團聚時光,但對罹患憂鬱症的人來說,面對眾多親友卻變成巨大的壓力,心情反而更加低落焦慮,覺得自己像處在黑洞裡…。精神科醫師提醒,節日假期會讓人思考更多人際關與家庭問題,也會面臨不同於日常的生活模式與互動,帶來更多壓力或負面情緒。建議可依照6種自助因應策略,減低壓力、孤獨感及避免憂鬱症狀惡化。
閱讀更多
2023-09-18
郭美懿
許多人對嘴破、口腔小潰瘍不以為意,覺得過陣子就會自癒,但若出現發燒、胸悶症狀,要當心是口腔細菌侵入血液,造成心臟疾病!醫師也提醒民眾要重視口腔保健,如有潰瘍、發炎就須治療,有心臟疾患或手術前後若要執行口腔治療也要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預防性抗生素,以免病菌侵入血液造成感染。
閱讀更多
2023-09-12
NOW健康
多數人的耳鳴屬於自覺性耳鳴,主要是僅有患者自己能聽得到外界沒有的聲音,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並非不治之症,根據醫學用解剖才能得知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加上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只要對症下藥,及早治療、耐心服藥,耳鳴便能獲得改善、甚至消失,還能預防聽力惡化。
閱讀更多
2023-09-04
趙閎毅整理
「糖尿病」對一般人來說可能經常聽到,又或者邁入中年後身邊親友就有不小的機率,可能患有這個被人稱為「富貴病」的疾病。究竟「糖尿病」發生的原因為何?有哪些類型?又會有哪些症狀?我的血糖偏高是不是已經得到糖尿病?罹患糖尿病後又該怎麼注意自我日常照護呢?
閱讀更多
2023-09-01
NOW健康
正常人的心跳會呈現規律的跳動,只有在特定的狀況下,才會突然加快或變慢,如人體在激烈運動時心跳便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則會變得較為緩慢,但有些人卻可能會因先天或後天身體出現問題,而導致心律不整。究竟什麼是心律不整?心跳1分鐘跳幾下才正常?常見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若有心律不整該如何治療?平時應該如何預防心律不整?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將帶大家一起了解。
閱讀更多
2023-08-24
趙閎毅
減緩及改善老年聽力障礙,可以讓長者與外界溝通順暢,提升其人身安全以外,也能有效降低罹患憂鬱症、失智症或失能的風險。
閱讀更多
2023-08-23
NOW健康
台灣夏季高溫多次創下歷史紀錄,造成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的人數增加,根據衛福部資料,光是今年7月1日至15日,熱傷害就診人數就已達470人次,約為去年同期的1.6倍,而全球均溫更於今年7月的第1周內破3次紀錄,面對節節高升的氣溫,若未做好避暑的準備,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中暑,使人出現低血壓或體溫升高,卻未出汗等中暑症狀。究竟什麼是中暑?待在室內也會中暑嗎?又該如何預防呢?
閱讀更多
2023-08-22
段詩潔
2023.08.22今周刊編按:糖尿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6位,僅2022年就有逾1.2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據國健署統計,目前全國有超過250萬名患者,且每年持續增加2.5萬人。糖尿病危害國人健康至深,但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發現,台灣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1%上下,估計約22萬人不知道自己罹病,提醒民眾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00,就應有警覺心。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鍾仁華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6萬多名成人資料串接健保資料庫發現,2012年至2020年未診斷糖尿病標準化盛行率約在1%上下,若以全國約2200萬成人估算,1%相當於22萬人。研究團隊並彙整7大重要風險因子,包含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BMI)、腰臀比、糖尿病家族史、教育程度、嚼檳榔等。糖尿病就像隱形殺手,早期不容易察覺,但高血糖卻會對全身帶來傷害,併發症更令人害怕,千萬別讓迷思與誤解耽誤了治療。(原文刊載於2023/04/26,更新時間為2023/08/22)
閱讀更多
10/ 30
第 1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