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6
林靜芸 醫師
根據聯合報113年1月30日的報導,曾獲父親楷模表揚的男子,無法安撫多重身心障礙的兒子入睡,以手機充電線勒死兒子,被判刑四年。報導指出父親照護兒子近20年,悉心撫養,也帶兒子四處就醫,參加社福團體課程,讓兒子學技藝和人際相處,自己也不斷學習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由於承受長期照護的壓力,這位父親罹患憂鬱症。案發前適逢員工離職,父親需要獨力完成工作,加上兒子治療成效不彰等等多重壓力,才會犯案。
閱讀更多
2024-04-23
丁菱娟
不管我們的價值觀如何,我們的孩子就是在不同世代長大,他們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就必須尊重,也必須學習——小孩長大就是「別人」,別人的事不要管太多,提醒無用就接受。
閱讀更多
2024-04-23
郭美懿
花蓮4/3發生規模7.2強震,強度僅次於921大地震,連日以來餘震不斷,4月23日在不到12小時內發生上百次地震,其中包含兩次芮氏規模6以上的全台有感地震。地震連夜搖不停,讓許多民眾輾轉難眠,甚至明明沒有地震,仍覺得頭暈、平衡困難。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女性、高齡者以及住在高樓層者,最容易出現「地震症候群」,這是一種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若症狀嚴重要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協助。而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中奎則分享,民眾可以透過中醫穴位按摩,幫助自己安心寧神。
閱讀更多
2024-04-15
成田奈緒子
小武是個獨生子,父親是研究員,母親則是醫療專業人員。他從兩歲開始上幼兒體操教室,三歲開始進行幼兒學習和彈鋼琴,接著又去上英語會話班,他每一項都做得很開心,連老師都稱讚他「有才華」。由於他本人並不排斥,父母也對他寄予厚望,所以父母也馬不停蹄地每週接送他去上六堂才藝課。
閱讀更多
2024-04-11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11
Q:我是博文,今年61歲,老婆40歲,結婚10年,兩人都是再婚,現在有3個孩子,15歲及13歲的男孩,以及9歲么女;老么是我跟老婆的,兒子是她跟前夫所生,但我一視同仁,親子感情緊密。問題是我老婆揮金如土,每個月給她18萬元都花不夠,我因為創業順利,不心疼錢,但因為出身貧窮,常自豪「只要3件內衣、3件內褲就夠了」,長年生活都很簡樸。而妻子則買名牌衣飾,塞爆衣櫃,吃喝再貴也不眨眼。我覺得這樣對孩子是不良示範,擔心他們有樣學樣,就算家財萬貫也會揮霍淨盡。而且我被老婆吃得死死的,一句話都不敢吭,也想過價值觀差太多,離婚也OK,但又心疼孩子,實在不知如何是好?我給她的18萬元,原本是要當5人家用,但她永遠不夠,每次大筆支出就要我付,如孩子的學費、補習或活動費,連在外用餐、稅金、修車等都要我掏錢。上個月說要紀念結婚10周年,就訂了一晚10萬元的房間,還要20萬買首飾,雖然我也很開心她重視我倆紀念日,但慶祝方式實在無法苟同!其實我知道她每月悄悄寄了4萬給她爸,因為岳父早年經營事業失敗,欠了一屁股債,我們結婚時還幫忙還清了3百多萬債務,現在她拿錢回娘家算是貼補生活費吧!但這樣還有14萬元可用,我們也沒有房租支出,而且我在家只吃晚飯,其他幾乎不花錢,主要還是她跟孩子的花費,但她永遠不夠用!她前次婚姻據說是因為前夫會打孩子才離婚,沒聽說是因為金錢觀念等差距才分手的!因為我公司營收不錯,也還有存款及租金可收,讓我付錢不是問題,只是一個月18萬元花到一毛不剩,讓我覺得不可思議,雖然知道她沒賭博習慣,但什麼都要買好用好的,只有偶而想討好我,才來炫耀說「買得價廉物美」。其實我也搞不清楚,她是怎麼花錢的,甚至有朋友懷疑她是不是包養牛郎?但她晚上不大出門,應該不是吧!她又完全不記帳,看起來也不存錢,到底錢都消失到哪裡去呢?我曾問錢怎麼花得那麼兇?她氣我管她,直說「要不是你有錢,我幹嘛要嫁給你這樣的老頭?連花點錢都這麼囉嗦!」讓我很難過,大吵了一架。她花的錢實質上對我無傷,只是很怕給孩子們壞榜樣,我也曾對孩子們批評她過於揮霍,但不知有沒有效?我想過是否該離婚,但孩子們年紀還小,不忍心讓他們進入單親家庭,我該如何是好?
閱讀更多
2024-04-08
張祐嘉(楊陽老師)
教育部統計,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八倍,補習班前線,一班有近三成孩子看身心科。比起擔憂成績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究在成績背後,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出了問題。身處補教最前線,近二十年來,種種教育怪象在張祐嘉眼前輪番搬演,不計其數的孩子從教育高塔墜落,來不及被接住……教育本應是昇華可塑性、構築夢想的殿堂,卻在社會及家庭的扭曲壓力下,變形成殘酷的修羅場,一個孩子的成長竟成了以成績決定人格,無休止的痛苦學習。大人膜拜高分,卻漠視問題的「根源」,還會有多少孩子成為榜單祭品?
閱讀更多
2024-03-28
吳淡如
期待著外在世界與他人都完美的配合著我們,如同活在不現實的夢境中。常常把自己的問題推給別人,是多數人無法成長的問題。心理學曾經有這樣的研究:一個人成功,都覺得是自己成功的,往自己找原因,也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失敗,都覺得是外在原因造成的。
閱讀更多
2024-03-26
照護線上
「雖然生殖醫學很進步,但是若有生育計劃,還是要趁早尋求協助。」生生不息生殖中心院長黃千倉醫師指出,「在32歲以前,自然受孕的機率還不錯。到了35歲以後,可能需要試管嬰兒療程。」
閱讀更多
2024-03-20
高小鳳
房子到底是理想生活的容器,還是將就過活的囚籠?3年前,整理師何安蒔眼見爸媽年老體衰,漸漸爬不動樓梯,幫助父母賣屋南遷,「兩老搬到桃園後第一件事是分房睡,作息不再遷就,感情更好,而且各自展開新興趣,真正為自己而活。」
閱讀更多
2024-03-12
招名威 教授
編按: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發現母親罹胰臟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一路相伴、細心照顧。因為母子感情太過親密,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 照顧罹患重病的家人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病人身上,而疏忽了照顧者可能承受的焦慮、悲傷、壓力、悔恨與諸多對生命的不解。透過作者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鼓起勇氣,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 這悲痛就像一道傷口,當我們刻意遮掩,可能表面上看來平靜無波,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若我們願意勇敢掀開,或許一時之間會血流如注、劇痛難忍,但它終有結痂、痊癒的一天。
閱讀更多
8/ 30
第 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