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李宇銘
有不少人是「宅男」、「宅女」,喜歡待在家中,與世無爭。這本身並無不妥,但是如果一個人只要跟別人相處,來到社會之中,就容易產生情緒煩惱,不想跟別人相處,那樣就代表自己內心有抗拒,宅在家也是一種逃避,需要進一步提升內心的抗逆能力。
閱讀更多
2020-07-21
上野千鶴子
我之所以研究照護相關問題,是希望自己能成為「聰明的消費者」,否則就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服務品質。以下是依據我研究成果所整理出來,如何能享受良好照護服務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受照護者應具備的十大素養。
閱讀更多
2020-07-13
郭瑞祥, 陳建豪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四十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7-01
郭瑞祥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40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5-13
林萃芬
從一個人選擇的戀愛對象,不僅會反映出內在的需求,更能呈現理智與欲望的衝突,以及對愛情的想法和觀點。所以,如果老是愛上同一類型的對象,就要問問內心:情人吸引自己的地方是什麼?只有深入了解自我的渴望、欲望與想法,才有可能修正需求,改變眼光,重新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象。
閱讀更多
2020-05-09
小虎文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有沒有辦法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而並非只是『附加價值』罷了。如果父母親可以意識到這件事,中年、老年後願意改變,不要用『外在條件』來衡量子女,關係會好很多。如果你看重的是這個人本身,而不是他做了什麼事,你就會感到幸福。
閱讀更多
2020-05-04
吳若權
當考驗突如其來,願意臣服宇宙的安排,讓我省去討價還價的時間,我只會向內心深處自問:「這其中深藏著什麼意涵嗎?」以及:「接下來,我該怎麼做?」
閱讀更多
2020-04-30
小熊媽(張美蘭)
身為父母,或許該做的是提醒孩子: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提早做好獨立的準備!
閱讀更多
2020-03-13
姜善英
當夫妻步入40歲後,看到彼此的臉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悸動,甚至還會覺得煩,年輕時如此小心翼翼呵護的愛情,究竟消失到哪裡去了?
閱讀更多
2019-11-19
小虎文
女人在面對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要如何自主規劃,尤其是身兼女兒、妻子、媽媽、單身、家庭等等多重身份與責任裡,要如何身心靈平衡,創造美麗自信的人生。她從20歲講到60歲,而每一種領悟,都來自她的親身經歷。
閱讀更多
8/ 12
第 8頁,共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