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靠自己

顯示第 13114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tCol 2022-01-05

萬年生

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更新時間:2022/1/5 13:55編按:鋼界強人、豐興創辦人林文貴昨(4)日傳出辭世消息,享耆壽98歲。一向以誠信備受業界敬重的林文貴,1969年創立豐興鋼鐵,不但曾與鋼鐵龍頭中鋼競逐台灣鋼鐵公會理事長寶座,更是極少數三代都在公司上班的上市公司;2015年豐興鋼鐵的員工平均年薪破百萬,創辦人林文貴,有何傳承三代的人生智慧?以下為《今周刊》2016年的報導。===========================================

閱讀更多

只有經歷過、痛過、走過彎路,才能明白對與錯!3個「後悔沒有早知道」人生建議

tCol 2021-12-21

毅冰

只有經歷過、痛過、走過彎路,才能明白對與錯!3個「後悔沒有早知道」人生建議

有個朋友問我:「如果只能給三個『後悔沒有早知道』的人生建議,你會給哪三個?原因又是什麼?」這是超級好的問題,值得深度思考。這篇文章就是我給他的答案。我整理成文字,希望給更多的讀者一些實實在在的內容,也希望大家可以用心思考和衡量自己的現狀。

閱讀更多

無聲兩天不忍了!李靚蕾深夜5000字泣訴:王力宏約砲、召妓,被家人冷暴力羞辱!

tCol 2021-12-17

李易紓

無聲兩天不忍了!李靚蕾深夜5000字泣訴:王力宏約砲、召妓,被家人冷暴力羞辱!

45歲王力宏和35歲老婆李靚蕾結婚8年,育有2女1子,週三(12/15) 王力宏透過臉書發文證實,他與太太決定分開生活、並已提出申請。時隔2天的週五(12/17)深夜11點多,一直未發言的李靚蕾,突然在IG上發了一則長文,內容提到如果知道自己婚後,配合著不停生小孩、養育小孩,最後卻面臨丈夫想要恢復單身的生活要離開,一開始自己就不會答應這樣做,因為她想要的是「組建一個和諧的家庭,讓我的孩子能在一個完整有愛的家庭長大。」而文章中段更提及自己被王力宏和家人不停羞辱與冷暴力,「房子在你名下、車子在你媽名下,婚前被逼簽不對等協議...」,甚至李靚蕾把王力宏還有砲友、召妓等細節都寫得一清二楚。李靚蕾5000字全文:

閱讀更多

上班痛苦卻不敢離職?不走就學「4個職場求生術」!周品均:不是拍馬屁,是讓自己好做事

tCol 2021-12-03

周品均

上班痛苦卻不敢離職?不走就學「4個職場求生術」!周品均:不是拍馬屁,是讓自己好做事

做家長的人都知道,親子相處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愛玩、愛吃糖、愛亂來,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硬碰硬只會造成親子衝突,讓你管孩子管得很痛苦。

閱讀更多

50歲得乳癌不悲傷!她每次到醫院化療,仍堅持打扮自己:要死也得漂亮,絕不醜醜活著

tCol 2021-12-01

覃正萱(公主)

50歲得乳癌不悲傷!她每次到醫院化療,仍堅持打扮自己:要死也得漂亮,絕不醜醜活著

第一次開完刀,在恢復期準備做化療的期間,個案護理師就建議我,可以先把頭髮剪短,因為也許進行化療後會開始掉髮,剪短了到時候比較好處理。因為我罹患的是狀況還算好處理的乳癌二期。

閱讀更多

中年之路的絆腳石,不是別人絕對是自己!認清性格缺失,把缺點變為人生的轉捩點

tCol 2021-11-19

周品均

中年之路的絆腳石,不是別人絕對是自己!認清性格缺失,把缺點變為人生的轉捩點

很多在工作上表現不好的人,其實生活也是一團亂。而且你往往會發現,他在職場上與生活中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根源都來自於「性格」,例如莽撞、欠缺思考、貪心、不願付出、總是誤判局勢、缺乏熱情、短視近利等等,這些性格上的問題,絕對不會在工作的時候才出現,而是在日常生活上就是如此。看過《火線追緝令》嗎?電影中的布萊德彼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劇中的他年輕氣盛、個性衝動,調查七宗罪的案件,其實也讓他面對自己性格的缺失,面對自我的缺點,這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閱讀更多

別拿伴侶的「家庭作業」來寫!姻親關係合則來、不合就相敬如賓,關係自然輕鬆愉快

tCol 2021-10-15

唐心慧

別拿伴侶的「家庭作業」來寫!姻親關係合則來、不合就相敬如賓,關係自然輕鬆愉快

辨別自己的角色與責任,定位清楚,守住底線。

閱讀更多

查不出病因的不舒服,都是心病了!許瑞云醫師:每個心念都會影響細胞,訓練「自癒力」很重要

tCol 2021-10-07

李易紓

查不出病因的不舒服,都是心病了!許瑞云醫師:每個心念都會影響細胞,訓練「自癒力」很重要

《今周刊》周四(10/7)舉辦第五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醫師,以「心念自癒力」為題,分享如何能夠療癒自己、解決疑難雜症和慢性疾病。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