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郭美懿
許多人忽略糖尿病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事實上不論「阿茲海默症」或「血管型失智症」,糖尿病患者的失智症罹病率都會上升。
閱讀更多
2023-10-06
若竹千佐子
人只要活得夠久,就能馬上想起記憶深處的各種笑容。桃子知道,有些笑令人感到幸福,有些笑就像剛才一樣無法遏止。經驗告訴她,那種笑多半是由深層的絕望轉化而來。不過桃子覺得剛才的笑似乎不大一樣。現在她的狀況跟絕望離得可遠了;但要說是喜悅嘛,那更不可能。硬要說的話,剛才的笑,是淡然等待歲月流逝的笑。當中到底隱含著什麼情緒?「真是麻煩的傢伙!」桃子有點無奈,但也因此找到了新的疑問。
閱讀更多
2023-10-06
郭美懿
74歲知名作家劉墉昨(10/5)日驚傳在自家庭院摔倒,雖當下沒有摔傷頭部,但回房後卻突然昏厥、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滿身滿地都是嘔吐物,一路嘔吐到醫院急診室,所幸就醫檢查後沒有大礙。自稱「工作狂」的他,躺在病床上還把YT節目《劉墉講堂》做好,也不忘向粉絲報告:「老頑童一切OK,除了百病纏身,還是一尾活龍!」
閱讀更多
2023-10-05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張楷杰醫師、趙閎毅整理
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者人口超過30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預估未來平均一年將增加1萬人,台灣失智症的挑戰越來越大!面對失智課題,如何提前辨認失智症狀、診斷和及時介入治療,將會是最關鍵的一步。
閱讀更多
2023-09-28
和田秀樹
一般經常以「踩到地雷」來形容激怒他人。要是對家人或是周遭的態度言行有所不滿,有時難免會火冒三丈,氣到像是火山爆發。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閱讀更多
2023-09-28
郭美懿
中秋節對多數人來說是美好的團聚時光,但對罹患憂鬱症的人來說,面對眾多親友卻變成巨大的壓力,心情反而更加低落焦慮,覺得自己像處在黑洞裡…。精神科醫師提醒,節日假期會讓人思考更多人際關與家庭問題,也會面臨不同於日常的生活模式與互動,帶來更多壓力或負面情緒。建議可依照6種自助因應策略,減低壓力、孤獨感及避免憂鬱症狀惡化。
閱讀更多
2023-09-18
莊宜芳醫師
9月21日為國際失智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失智12大危險因子,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空氣汙染。這些危險因子綜合起來可以解釋達40%失智的成因與風險,其中聽力喪失占8%,排名第1。
閱讀更多
2023-09-17
郭美懿
大腦退化會漸漸改變失智症患者的一切,變得再也不像過去我們認識的那個人,無法像過去一樣互動、分享共同的回憶,甚至連個性都判若兩人…。面對所愛的家人永遠無法復原的事實,明明沒有離世卻像已經不在的衝突感受,照顧者要怎麼找到力量繼續照顧歷程,又該怎麼調適這些失落?
閱讀更多
2023-09-14
馬大元
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後,精神科職能治療師成為我的首份工作。而當日與我一起報到的某位同事,就是本書的作者、如今我的老公──馬大元醫師。
閱讀更多
2023-09-13
郭美懿整理
年過30歲之後,身體開始走下坡,骨質從35歲起每年減少0.5%至1%;如果不做任何事,則40歲開始每10年減少8%的肌肉質量,相當於每年幾乎流失1%。忘東忘西、代謝差、腰酸背痛…都是進入初老後可能出現的狀況,營養師高敏敏提醒,進入「初老期」,可以透過食物補充營養,擊敗各種「初老症狀」!
閱讀更多
12/ 30
第 1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