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白雁時尚氣功 / 白雁老師
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都在傷害肩關節,例如打電腦聳肩,坐姿不正高低肩,壓力緊繃僵硬肩,肩膀一傷,手就抬不起來。肩膀最怕就是「堵」,平時過度使用讓肩膀承受很多壓力,整個肩部微循環變差,嚴重堵塞,氣血不通就容易造成肩痛和手痛。
閱讀更多
2021-09-22
照護線上
「醫師,我 下巴 的關節會痛,咬東西很吃力。」王小姐蹙起眉頭抱怨,「這幾天連頭都跟著痛。」「請張開嘴讓我看看。」醫師仔細檢查過後問,「你的小臼齒掉多久了?」「好像兩…三年了吧。」王小姐努力回想,「那時候蛀牙比較厲害,只好整顆拔掉,本來有打算要後續處理,但是工作一忙就耽擱了。」一般成年人有32顆恆齒,可能因為蛀牙或外力撞擊而導致缺牙,很多人會認為少顆牙也能吃東西,所以就放任不處理,但是缺牙不處理其實可能導致一連串的麻煩。
閱讀更多
2021-08-17
謝政言醫師
「醫師,我這口牙,東缺一角西缺一顆的,說話、吃東西都不是很方便,笑起來也不好看,家人、朋友都鼓勵我好好治療牙齒,你建議哪一種方法?」
閱讀更多
2021-08-13
李易紓
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位在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甲狀腺內腫塊大多為良性,好發於女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
閱讀更多
2021-08-04
照護線上
心臟是全身循環系統的靈魂,像幫浦一樣持續不斷的推動血液。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廖振宇醫師指出,心肌需要充沛的能量才能夠收縮跳動,所以心臟就像引擎一樣本身也有一套油路系統,稱為冠狀動脈,負責供應整個心臟的血液循環。當油路阻塞,也就是冠狀動脈出問題時,便會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由於血液供應無法滿足心肌的需求,可能產生心絞痛、心肌梗塞。
閱讀更多
2021-07-07
王羽暄
現在人幾乎都有頸肩僵硬痠痛的問題,痠痛的部位肌肉會有僵硬感或沉重感,會發生在耳朵到肩膀處還有背後肩胛骨間的位子。肩頸受涼,或是長期久坐伏案,導致肩頸關節淤堵,氣血運行不通暢,久而久之,肩頸關節及周圍肌肉缺少氣血滋養,就會逐漸變得僵硬,緊繃,勞損痠痛,不靈活。痠痛不舒服因此而產生。
閱讀更多
2021-06-27
張家麒
傳播力更強的COVID-19印度Delta變異株已入侵屏東,造成多人群聚感染,由於Delta傳染力更強,甚至不用接觸,14秒就會被傳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發布的報告顯示,若同時使用布口罩搭配醫療口罩,可以有效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另一種方法則是將「靠近口罩處的繩子打結」,在正確使用情況下,兩方法能緊緊貼合臉部,實務上可提升90%防護效力。
閱讀更多
2021-05-28
赫莉.艾肯頓
艾咪又坐在治療室裡,看著希克醫師花一段漫長難熬的時間整理桌上的筆記。最後他終於找到艾咪的筆記,透過架在鼻尖的眼鏡仔細閱讀。
閱讀更多
2021-05-17
李易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17公布國內新增33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33例本土(案1684至案2016)及2例(案2017、案2018)境外移入。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333例本土個案為189例女性、144例男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5/5至5/16,居住縣市分別為臺北市158例(萬華區89例最多)、新北市148例(板橋區41例最多)、桃園市10例,基隆市6例、彰化縣5例、臺中市及宜蘭縣各2例、新竹縣及苗栗縣各1例。其中臺北茶藝館 155例、萬華活動史相關 86例、南部進香團 6例、某社團群聚相關 5例、宜蘭遊藝場群聚相關 3例,疫調中有38例、群聚關聯不明者40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之2例境外移入個案為菲律賓籍30多歲男性、本國籍20多歲女性,分別自菲律賓、海地入境,入境日為4月30日與5月16日,皆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閱讀更多
6/ 13
第 6頁,共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