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陳乃綾
照顧家中生病的長者,不是考試,不需要大小事都要求滿分。照顧的生活中,彼此都能自在是最重要的關鍵。需要付出的時間不會短,需要付出的心力不會少,剛剛好的照顧,才能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在最平穩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20-10-28
寬寬
朋友說她媽總愛念叨:「老來苦才是真的苦。」最近老是想起這句話。大概是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悲觀氣氛四下彌漫,許多中年人唉聲嘆氣,覺得必將晚景淒涼。我凡事總愛抱持著積極的心態,倒是覺得,在個人層面,總有例外。所以,想寫一寫「人到中年」這個永恆的話題。
閱讀更多
2020-10-27
黃越綏
我有位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他就開玩笑說,他和他太太的個性全然不同,可說是急驚風遇到慢郎中。他是凡事快快快,而他的妻子則有空就慢慢慢。
閱讀更多
2020-10-22
洪雪珍
首先我得說,現代人都明白長夀的背後指渉了一個現象:「活到老,做到老」。有時跟朋友見面,我都會問他們會工作到幾歲,整理起來大概有3種回答...
閱讀更多
2020-09-30
林黛羚
在受邀參與工研院《未來命題》工作坊中,我們從城市現況、都市規畫、醫療科技及生活願景等各種因素進行討論,總結了要「在地在宅老化」涵蓋了以下四種面向:成就感、安全感、社交及生存。住家、社區與周邊環境,扮演著成就這四項理想的輔助角色。成就感與社交感的需求滿足,來自於在居家規畫時,是否考量到自我志趣、愛好所需空間的預留,以及與親友、鄰居彼此交流時是否有適當的場域存在。
閱讀更多
2020-09-25
林黛羚
所謂「高齡者」是從幾歲開始算起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從二十世紀延續至今,始終訂為六十五歲。而日本老年學會在二〇一七年發表重新定義高齡歲數的研究報告,認為七十五歲才能算是高齡者。六十五至七十四歲則是「準高齡期(pre-old)」,這個階段。年齡分界只是統計上的參考,並不會真的到了幾歲,才會有突然衰弱的感受,而是漸漸感覺到體力不如以往。依照身體轉變的程度,大致上可把老年期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大階段。
閱讀更多
2020-09-18
NOW健康
眼睛是靈魂之窗,缺少了良好的視力,更會造成生活上的許多 不便 。其中,玻璃體黃斑黏連(vitreomacular adhesion, VMA)恐造成玻璃體黃斑分離(vitreomacular separation),10%的人會導致玻璃體黃斑牽扯(vitreomacular traction)、黃斑裂孔、周邊網膜破洞甚至視網膜剝離而導致失明。由於玻璃體黃斑黏連相關併發症在術前或術後常伴隨白內障,因此對於常見3大容易導致失明的眼科疾病,民眾應有正確的認知。
閱讀更多
2020-09-15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一年多前,我為了改善五十肩問題走進健身房進行重量訓練,有幸我的女兒就是我的重訓教練,才有勇氣問些蠢問題,如果換是別的教練,說不定我會為了顧全面子,還不敢問呢!
閱讀更多
2020-09-10
林黛羚
長輩雖然體力退化,但尊嚴與安全感並沒有減少,想接老人家來住的兒女,須留意長輩心理上在乎的點。因為擔心爸媽身體而就近照顧,兒女當然會有壓力。有時過度的擔心,會表現在強勢或過激的言行上。若處理不慎,反而容易讓長輩反彈抗拒挫敗、甚至自我放棄。
閱讀更多
2020-09-10
林芷揚
「台灣的醫療實力很深厚,這次因為武漢肺炎被國際看見,但其實我們從日本時代開始到現在,已經營了一百多年。」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台灣在防疫上的反應相對快速,一場「瘟疫」意外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醫療實力也獲得肯定。亞洲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台灣低侵襲性泌尿外科手術先驅邱文祥認為,國內醫療水準高,可發揮更大價值。今年他發起亞洲第一個為期6個月的達文西手術訓練計畫,預計徵選6名亞洲國家的主治醫師參加,下月將公布入選名單,入選學員未來可在台灣多家醫院學習、接受專家指導,盼增進醫師的手術技能,同時提升台灣在國際醫療的能見度。
閱讀更多
18/ 30
第 18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