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香港01劉思婷
今周刊編按:金馬影后林青霞昨(11/3)歡度70歲大壽,她今天清晨4時許分享慶生照,一席綠色華服配上鑽石首飾,既優雅又有氣勢,而她在紅玫瑰蛋糕後托腮倩笑,美麗如昔,讓粉絲大讚:「姊這麼美麗!這就是我熬夜應該看的。」10年前林青霞60歲生日時,與老公、女兒及一票好友慶生後,也曾在微博抒發心聲,當時她說若問60歲有什麼感言?那就是「圓滿」二字,「我有你們這麼多好朋友關心我,我有三個乖巧的好女兒、我有一個好老公,他們總是默默的支持我包容我。」而如今邁入70歲,她則引述孔子《論語. 為政》篇的內容:「從心所欲,不踰矩。」1973年林青霞以《窗外》進入影壇,當時年僅19歲,儘管本片無法在台上映,她仍以其他作品迅速竄紅,在愛情文藝片全盛時代,堪稱首席女星,尤其多部改編瓊瑤小說的電影如《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雁兒在林梢》、《一顆紅豆》等,更是賣座鼎盛。她不受電影潮流影響,即使台灣文藝片沒落,她依然在香港其他類型影片迭創佳績,代表作有《警察故事》、《刀馬旦》、《今夜星光燦爛》等。甚至跨足到武俠世界,以《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顛倒眾生。更在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東邪西毒》一新耳目,更上層樓。期間還成功挑戰了《暗戀桃花源》的舞台劇與電影版。林青霞曾以《碧血黃花》、《慧眼識英雄》提名,並以《滾滾紅塵》榮登第2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寶座,去年(2023)第60屆金馬獎更獲頒終身成就獎,對正逢出道50年的她來說別具意義。從明星到影后,林青霞不僅展現了豐沛的表演能量,她經歷各種類型考驗,屹立不搖的巨星魅力,猶如傳奇。近年雖然淡出影壇,專事寫作,一舉一動仍是影迷焦點。林青霞曾接受訪問暢談人生觀,追求自然美的她美貌數十年不變,踏入知命之年,依然優雅嫵媚、風韻猶存。作為一代螢幕女神,林青霞無論是演藝生涯還是人生經歷,都堪稱傳奇。
閱讀更多
2024-10-30
郭美懿
演藝資歷逾半世紀的資深演員石英(本名:林忠平),驚傳上周日(10/27)於台大癌醫中心病逝,享壽82歲。石英1970年出道,曾四度提名金馬獎男配,戲劇代表作包括《保鑣》、《草地狀元》、《第一世家》等多部熱門八點檔連續劇,消息一出讓演藝圈群星與粉絲們萬般不捨。
閱讀更多
2024-10-30
郭美懿
面對親人重病臥床,「救到底」究竟是為了病人好、還是家屬求心安?甚或滿足其他目的?胸腔科名醫蘇一峰在臉書粉專表示,院內一名中年女性已癱瘓臥床多年,滿頭壓瘡深可見骨,但家屬堅持一旦病況危急,「要繼續救到底」、「去加護病房補助金比較多」,讓蘇一峰感慨:「最痛苦的 人間 地獄在醫院深處!」
閱讀更多
2024-10-29
李若雯
從小到大,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沈伯洋一直都是菁英遊戲的勝出者,但終其一生,他的夢想都是能搗毀這場遊戲。於是,他完成了斲斷階級複製的直接實踐:收養一個女兒。
閱讀更多
2024-10-23
今周刊編輯團隊
根據衛福部今年出爐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30年後,台灣失智者估破90萬大關,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將逼近12%。超高齡社會迎面而來,不可逆的失智症也如同遺忘海嘯,衝擊台灣的未來。
閱讀更多
2024-10-15
癌症希望基金會/呂宜螢
身形瘦弱,容顏清麗的小婷,擁有一個小小的、幸福的家庭,那是由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與她3人所共同組成。但在這之前其實她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她來自一個有著多重問題的原生家庭。
閱讀更多
2024-10-02
鍾灼輝
編按:根據作家鍾灼輝著作《好好走向終點線:人生最重要的10個終活練習》所述,終活,指的是人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積極思考和計劃如何度過剩餘的時間,並且為自己和家人做好準備。終活的核心理念是以自己的意願和價值觀為中心,為生命最後的章節做出適切的安排。許多人誤以為終活關注的是一堆死亡前的實務安排,例如處理遺囑或葬禮等事項,但其實終活更關注個人的心靈需求和情感層面。 終活鼓勵人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完成未竟的夢想,建立更深厚的家人和朋友關係,並為離世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不論你現在處於生命的哪個階段,都應該思考並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如果將人生視為一段旅程,終活的目的就是讓人們能以更有意義的方式走完這段人生旅程,並給留下的人帶來和平和安慰。終活提醒我們,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以及我們在有限時間內做出的積極貢獻。 這種實踐不僅能讓人更滿足和幸福,也對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因此,終活不應被視為令人沮喪的話題,而應被看作是提醒我們珍惜生命、追求個人滿足和幸福的機會。
閱讀更多
2024-08-21
陳乃菁 醫師
身為老人醫學科醫師,失智症是生活日常,並不讓我害怕,反倒是怕在診間聽到長輩這樣說自己:「活這麼老,怎麼不死一死。活著真沒意思。」他們的表情灰心喪氣,可等我回顧一下他的病史,往往沒發現什麼大問題,沒罹患影響心智能力的疾病,甚至連衰弱跡象也沒有。年長者喊著想去死,但這種話晚輩可不敢接,更不敢主動問,於是我的診間常出現另一種與死有關的狀況,例如家屬會焦慮地問:「陳醫師,媽媽反覆住院,肺積水,營養不良,體重只有三十二公斤,我要怎麼幫媽媽增強免疫力啊?」我翻看病歷後說:「你媽媽已經九十二歲,身體又已經走到這樣的狀況,你們有想過依照媽媽的意願來處理嗎?她是希望順其自然,還是急救到最後呢?」家屬一臉茫然,「我不知道她的意願是什麼,她沒有清楚交代過啊。」接著又囁嚅地說:「我想,應該是不希望過多的醫療介入……可是我不敢做決定,萬一我猜錯了或者家人反對呢?」
閱讀更多
2024-08-12
彭蕙珍
「我要決定自己的末日。」綠光創藝董事長吳念真是礦工之子,對他來說,死亡一直在身邊,早已是日常,「從小看到災變,我都在哭,我不是哭死去的人,是捨不得被留下來的人。」隨著父親、弟弟、妹妹相繼過世,對生死他看得很淡然。52歲那年母親喪禮過後,他交代獨子吳定謙,「有一天我過世,燒一燒拿去法鼓山樹葬,不要立碑,清明節不用來掃墓。」疫情前,他和太太相偕簽下預立醫療決定書。他強調:「我們這一代都受過新式教育,對生死要看得很清楚,不要讓下一代有負擔。」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