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我年過60,又怎樣? 黎兒人生相談室之126
Q:我是賢哲,46歲,老婆31歲,5年前我跟老婆不倫戀,並讓她懷孕,才跟前妻離婚,兩人育有5歲兒子,另與前妻有3個女兒。我很愛老婆,但過去一年來,我發現她跟一位年輕男同事交談甚密,懷疑她心靈上已經外遇。我對此常抱怨,她在一個月前突然提出要離婚,說是對我生厭,她的父母、姊姊也加入談判,結論是她先回娘家,等雙方都冷靜些再說。那天之後,我告訴媽媽這件事,我媽也打電話斥責她。她坦承自己動搖過,但我還是希望她回家,她也聽話帶著兒子回來,卻百般排拒我,也不讓我碰她。我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恢復原狀?過去一年多來,我常偷看老婆手機,發現她跟那位男同事談論許多心事,聊自己的興趣、職場瑣事、 人際關係 等,那位男同事曾寫到「妳有丈夫,因此沒辦法」之類的話,讓我覺得她讓對方覺得自己喜歡他!我們都在同家公司,清楚彼此的上下班或差勤時間,雖然從信件中覺得他們對彼此有好感,但我老婆每天都按時回家,假日也沒擅自外出過,因此我確信她沒有肉體上的外遇!但我仍為此感到不安,也曾逼問她幾次,她都說「就是普通同事、朋友」堅絕否認。我看她行為表現沒異常,也就算了,沒想到她在一個月前提出離婚,而且表示已無法愛我,讓我很震驚!她吵要離婚那天,我們討論了2、3小時,之後她家人來把她跟孩子接回娘家,暫緩事態嚴重化。我也馬上打電話給媽媽傾訴,說了這一年來老婆跟男同事在信件傳情等等。我前次離婚時,媽媽非常反對,一直說老婆會跟年輕男人跑掉,我會被拋棄!但我很愛現在的老婆,也懷孕了,我媽只好接受現實,5年來還幫我支付贍養費。雖然這筆錢不是小數目,但我爸媽算是富裕,我現在住的公寓也是他們出的頭期款,反正贍養費是養自己的孫女,我媽一點也不心疼,她也很疼愛我5歲的兒子,常給零用錢讓我多帶孫子去玩!我當時很氣憤,把老婆說得像是已經外遇才要離婚,我媽一方面怪我當初就不該跟小自己這麼多歲的女人在一起,之後打了好幾通電話去罵我老婆。10天前老婆回家後,對此很生氣,說我讓她回家也四面受敵,格外冷淡,幾乎不大開口說話,肉體上也不肯接受我,我焦慮地不知如何是好?到底要怎樣才能跟老婆甜蜜如初?
閱讀更多
2024-11-05
趙安安
「你累了嗎?」是臺灣人都熟悉的一句廣告臺詞,累的值得不打緊,瞎忙一場才令人想哭。長年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壓力管理、職業心理健康評估的心理學博士趙安安強調,不瞎忙的關鍵,就在於自我的覺察。首先,覺察自己是否設定了明確的目標,確保目標是清晰且具體的。其次,覺察自己是否培養了正念的態度,不讓負面情緒消耗我們的能量。接著,覺察自己是否養成了行動方案的執行力。為幫助初學者實踐正念與自我覺察,趙安安表示,在當中覺察自己的慣性模式,當發現偏離軌道時,及時暫停,反思並調整,以新選擇引領自我回歸正軌。
閱讀更多
2024-11-05
老楊的貓頭鷹
大學考之後,我一直都在人海裡漂。遇上過節的日子,我也會覺得那月亮像是長了牙,把我這個異鄉人咬得發疼。我也曾渴望過有一群人能夠一起玩,也曾想過要融入某個集體之中,也曾因為恐懼孤獨而渴望與人為伴。但是,每當我試著合群一次,我對孤獨的好感就會上漲一分。有時候是,我想去自習,別人想去打遊戲;我想去跑步,別人想去逛街;我想週末去看個展,別人想週末看個劇。有時候是,別人談的話題,我絲毫不感興趣;別人猛誇的明星,我根本就不認識;別人吐槽的某某,我竟然非常喜歡。還有的時候是,我講得情真意切,對方卻表現得相當敷衍;我不吐不快,對方卻視若無睹。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掏心掏肺地跟你講我身上每個紋身的故事,它們分別代表了逝去的愛情、漸行漸遠的友情、無處安放的青春、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你開口的第一句是:「那你是不是不能考公務員了呀!」久而久之,我習慣了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自習、一個人過生日、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
閱讀更多
2024-10-30
姜振宇
青少年的身心變化快速,但父母可能並不太重視此事。畢竟,孩子從小養到大,又是天天看著,即使有改變,也會不以為意。
閱讀更多
2024-10-22
中野信子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為他人而活?若是要你把自己的利益暫且放在一邊,做出造福他人的利他行為,你能做到什麼程度?此程度的高低,大幅左右了一個人的運氣好壞。
閱讀更多
2024-10-01
偉文隨筆
學校開學了,不管是入學、畢業或升上另個年級,都是孩子進入新學習階段的時候,當家長們在打點孩子們的開學用品時,有沒有想過要送什麼禮物給他們,能在他們人生旅途中陪伴著他們呢?
閱讀更多
2024-09-27
林暐鈞
《今周刊-幸福熟齡》於9月27日舉辦第八屆《幸福熟齡台日交流論壇》,在身心養生保健講堂部分,邀請到蓮花基金會董事長黃宗正以《從樂活到終活,智慧的人生》、Gaia Torah行銷長黃韋寧、Gaia Torah亞太區代言人唐豪悅醫師以《寵愛自己,喚醒天然重生之美》為題分享,為蒞臨的大家預備美好的老後人生。
閱讀更多
2024-09-27
蘇芳禾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周刊舉辦2024年第八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精神科權威、暢銷書作家和田秀樹(Hideki Wada),分享「為自己打造隨心所欲的幸齡人生」。不同於大部分醫生叮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和田秀樹認為,補充足夠營養,做想做的事就可以了,「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才是長者最重要的心態!」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在致詞時表示,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會超過20%,政府、社會、企業到家庭準備了多少?梁永煌說,今周刊每年舉辦的活動中,這是最有急迫感的,論壇邀請日本老年醫學的權威、在此領域耕耘長達35年的和田秀樹專講,也邀請許多專家從各面向分享如何面對老化。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致詞時指出,總統賴清德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重視長者在各面向的生活,台灣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是挑戰也是機會。他說,政府長照3.0預算從824億再擴大到926億,關懷據點破1萬5千個,未來結合長照輔具和AI技術、「大家醫計畫」等,加強推動長者照顧,迎接超高齡社會,同時創造更多價值。
閱讀更多
2024-09-26
韓星姬
追求成功的「大我」與追求成長的「小我」,雖然相互矛盾,仍舊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平衡狀態。但現代社會不僅講求能力主義,社交媒體也很風行,導致「小我」的力量大幅縮減。現代人每天按照「大我」的要求認真工作,努力賺取財富與名聲。於是,內在世界越來越小,外在世界越來越大。
閱讀更多
2024-09-19
周慕姿
或許你、我都有這種經驗:當我們的伴侶心情不好時,我們的心情也很容易被影響,甚至很希望能趕快讓對方好起來。這種「希望對方趕快好起來」,是一種「為對方情緒負責」的習慣,也是當我們沒有清楚的情緒界限時,很容易會有的想法。
閱讀更多
3/ 30
第 3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