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NOW健康
憂鬱症影響全球數億人,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憂鬱症不僅僅只是情緒低落,還可能會讓人對生活提不起勁,影響到工作及人際關係等。在台灣約有200萬人飽受憂鬱症困擾,但卻只有不到1/5的人願意尋求專業幫助。許多人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或擔心被貼上標籤,所以選擇隱忍,導致病情加重。而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方法,另有深層經顱磁刺激(Deep TMS)的治療選擇,目前這個對抗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在醫界普遍被認為較有效且安全性高。
閱讀更多
2025-03-04
優照護
「你這個狐狸精,給我滾遠一點!」印尼籍的女看護就這樣默默的離開了,這是吳媽媽趕跑的第二個看護了――3天都沒做滿。
閱讀更多
2025-02-26
克雷‧勞特雷奇
自我中心(self- centeredness)是必要的,否則還有誰能為你設身處地著想,為你發聲、表達需求、偏好、爭取關注以及追求目標?想要過自主性高的生活,就必須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利。總是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就會忽視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閱讀更多
2025-02-13
郭美懿
以《流星花園》、《白色巨塔》、《痞子英雄》等戲劇打響知名度的導演蔡岳勳,與妻子于小惠是演藝圈知名銀色夫妻檔,雙方育有2子2女,也是工作伙伴,但近年婚變傳聞不斷,蔡岳勳更在2023年被爆出與小30歲中國女星尚娜過從甚密。近日于小惠受訪證實,自己與蔡岳勳已在2020年簽字離婚,並表示:「這輩子都在家為他、為這間公司工作,下半生想自由一點,想過我的日子」。
閱讀更多
2025-01-21
奇普.康利
編按:全球首家中年智慧學校創辦人暨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顧問,精華集結成為《中年的選擇》。要如何愈老愈快樂?該如何看待40歲、50歲、60歲各階段,物質、情感、心智、職業的轉變?重新想像未來的樣貌,事先準備,不只變老,而是變得更好。《中年的選擇》作者奇普.康利是無數年輕創業家、藝術家、政治人物與運動員的導師,《舊金山商業時報》譽為「灣區最有創新力的執行長」。曾在四十多歲時面臨健康亮起紅燈、事業 低潮 、伴侶分手、摯友離世,50歲後重新找回方向。他有感於中年人需要規畫新的人生方向,卻沒有足夠資源,在2018年創立全球第一家中年智慧學校,至今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學員,年齡範圍從28歲到88歲,希望找到新目標。
閱讀更多
2024-12-26
郭艾珊
編按:誰能想到一個獨當一面的外商經理人,竟是個成癮患者?在職場上總是意氣風發,私下熱愛運動、與家人關係緊密的郭艾珊,竟有個秘密:事業愈成功,她愈依賴酒精。醉到最狼狽的時候,傍晚還是搖搖晃晃走到校門口接小孩,結果是兩個小孩一人牽一邊,把我牽回家。也曾經聽到便利商店開門的「叮咚,歡迎光臨」後,再次醒來已經是幾天後的事情,浴缸裡面裝滿了喝完的啤酒罐。當家人把她反鎖在臥室,她卻還是能喝到爛醉,怎麼辦到的?原來她從臥室的陽臺爬出去,踏著14樓高的外牆水管爬進客廳拿酒…直到躺在蒼白的病床上,面對超高的肝指數和嚴重黃疸,才讓她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正式戒酒,重整自己的人生。郭艾珊的故事,揭露了最真實、最脆弱的自己,提醒我們面對困難時不要害怕,鼓起勇氣走下去,無論如何終將迎向康復。
閱讀更多
2024-12-12
小林弘幸
編按:飽受失眠所苦,還是怎麼睡都睡不飽?沒來由的暈眩、心悸、手麻腳麻,或是老是覺得這裡不舒服那裡痛的...到醫院又找不出原因,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在作祟。自律神經是不受意志影響,調解身體機能的神經,控制我們的呼吸、血液循環、消化和排泄等功能,當自律神經失調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讓你覺得做什麼都不爽。日本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教授表示,除了少數的周邊神經病變引起除外,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壓力過大、作息不良而導致,所以即便去醫院就診,藥物的控制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如果沒有消除根本的原因,也可能反覆復發。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病,但放著不管絕對會成為大問題,藉由生活習慣的調整和簡單的動作,每天只要1分鐘,就能有效改善自律神經狀況。
閱讀更多
2024-12-05
郭美懿
86歲作家瓊瑤4日驚傳在淡水住家輕生,家屬在今天(12/5)下午於瓊瑤臉書發出聲明,表示瓊瑤已如同她所說的「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瀟灑揮別人世,開啟另一段旅程。」告別式將不設公祭,也不舉行任何媒體會或紀念活動,不佔用社會資源。瓊瑤縱橫文壇半世紀,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對40歲以上的華人來說,有著跨世代的共同記憶。她的離世引發各界熱議,卻也有人擔心引發模仿效益,特別是高齡者面對這樣一個精神象徵的離開,更容易對死亡有過度美化的憧憬,覺得:瓊瑤都可以這樣自由地選擇離開,為什麼我還要痛苦、辛苦地留在這裡?
閱讀更多
2024-12-04
郭美懿整理
年終歲末之際,許多人已著手準備大掃除,但當你環顧四周,面對家中堆積成塔的「以後可能用得到」的物品,或是衣櫃裡一疊疊塵封已久不會再穿的衣服,是否無從下手、遲遲不知該從哪裡整理起?這些看似常見的囤積現象,一旦情況逐漸加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例如生活空間明顯受限、無法正常使用家具等,就可能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可能是患上「囤積症」的警訊!
閱讀更多
1/ 18
第 1頁,共 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