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李易紓
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顏正中表示,有位40多歲的女性,因為 全身無力 和體重減輕的症狀來就醫,經過詳細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就可能是肌少症造成症狀。
閱讀更多
2020-10-15
李易紓
不少民眾常會選擇魚油、紅麴等保健食品,希望能讓自己更健康,但是卻沒留意已經在服用的慢性藥,有些無法和這些保健食品一起使用,甚至認為,只要將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這其實是錯誤觀念!
閱讀更多
2020-09-14
李易紓
出現眩暈、頭痛、吞嚥困難、單側或 全身無力 要特別注意!這些都是腦中風徵兆,別只吃止痛藥輕忽!莊小姐,49歲,因為基底動脈阻塞造成急性缺血性中風,靠著及時送醫,採取顱內動脈取栓術,將血管內血栓移除,從昏迷狀態被推進急診,到出院回到工作崗位,僅僅花了11天,成功逆轉可能面臨癱瘓的中風人生。
閱讀更多
2020-08-07
楊雅婷
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罹患糖尿病的人數已突破220萬人,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位需要進行糖尿病管理,然而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亞培最新共同發表之 《糖尿病患者疲勞大調查》顯示,9成糖友曾出現糖尿病疲勞症候群現象。
閱讀更多
2020-07-14
楊雅婷
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5度以上,有時會高達攝氏37度,因此造成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7月短短10天,至急診人次高達190人次,較去年同期116人次,上升1.6倍!若體溫升高、頭痛、頭暈及嘔吐等症狀,就可能是熱傷害的症狀。而熱傷害並非一定是曝曬在大太陽底下,其實室內也會發生熱傷害!但室內沒有太陽直曬,怎麼會產生熱傷害呢?
閱讀更多
2020-05-12
林靜芸醫師
醫療普及,許多疾病被早期揪出,能夠治療的當然要積極治療。如果無法治療也不必絕望,可學習瑪麗修女,專注熱情的活在當下,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一切。現代醫療進步,每天都有新的藥新方法被發現,活著就會有希望。
閱讀更多
2020-04-20
李雅雯(十方)
這是我的故事,或許讓你覺得似曾相識......當我企圖說出這段經歷,我感到一陣抑鬱。我的朋友不知道,我的讀者不知道,我的編輯不知道。16年前,我遭遇一場「家人的金錢勒索」,這是一段非常痛苦、非常糾結的人生經歷。
閱讀更多
2020-04-10
汪慧玲 護理師
「探訪病人前,務必打電話交班!」照會單上出現了一串不尋常的文字,原以為是病情複雜,沒想到卻是人事複雜。在我撥電話之前,醫師就已經先找到了我。「這床是一位『大哥』,他不久前已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現在情緒起伏很大,一直想把氧氣扯掉,什麼話都不說,一心求死。他太太是越南人,中文字只認得自己和家人的名字,三個小孩裡面最大的十七歲……。」
閱讀更多
2020-01-08
金英朱
我以為努力當個好妻子、媽媽、媳婦婚姻就會幸福,於是把自己的感受埋在深處,盡力配合婆家,但我和丈夫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也失去了孩子的尊重和快樂。反正没什麼好失去的了,我鼓起勇氣對公婆交出了媳婦辭職信,想不到,奇蹟開始一一出現……
閱讀更多
3/ 5
第 3頁,共 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