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2
林芷揚
「說實在,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很愛孩子,但是我們傷害的,更多。」坦然說出這句話的,是以抗癌成功聞名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教授韓柏檉。罹癌前,他坦言自己的個性驕傲、不懂得體諒別人,與太太及女兒常發生摩擦。罹癌後,他一點一滴改變自己,尤其是太太後來也罹癌,卻提早一步離開之後,韓柏檉更深刻領悟了「愛」的真諦。(原文刊載於2020/7/22,更新時間為2022/4/7)
閱讀更多
2020-07-21
楊雅婷
腦中風在台灣近年統計十大死因中始終名列前茅,是國人健康一大威脅,嚴重性並不亞於癌症。安南醫院腦神經外科張哲肇醫師指出,腦中風可分缺血性與出血性兩種,近7成以上病人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是故對其相關危險因子之防治正是為降低發生率關鍵。
閱讀更多
2020-07-21
照護線上
20210404編按:法務部前部長羅瑩雪驚傳昨晚(4/3)辭世,享壽69歲。羅瑩雪罹患乳癌多年,一路積極抗癌,但近日病情惡化不幸辭世。羅瑩雪是在2014年5月初因胸部硬塊就醫檢查,結果被醫院判斷為第二期乳癌,隨即接受手術 切除 並進行化療。國內研究發現,女性乳癌人口自40歲開始快速激增,除了定期做健康檢查、定期做乳房攝影、乳房超音波外,若發現自己符合以下5個指標,代表可能是乳癌的高風險族群,應提高警覺!
閱讀更多
2020-07-15
楊雅婷
68歲林先2018年10月因罹患「肌肉侵犯型膀胱癌」,接受過化療及電療進行保存膀胱治療,但膀胱癌仍多次復發,同年12月,經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膀胱右側靠近輸尿管開口處,長出約4.3公分的腫瘤,不僅膀胱腫瘤阻塞右邊輸尿管開口,還合併發生右邊腎水腫。
閱讀更多
2020-07-15
楊雅婷
48歲張先生3年前,被診斷出右側頰黏膜有均質性厚白斑,而接受 切除 手術,也因此戒掉30年抽菸、飲酒及嚼檳榔等習慣。因工作忙碌,故手術後就沒再回診追蹤,加上覺得口腔都無不適感,也因戒除菸、酒及檳榔的習慣,就沒再多留心。
閱讀更多
2020-07-13
郭瑞祥, 陳建豪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四十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7-10
楊雅婷
69歲的李姓婦人最近一個月出現背痛及上腹痛,也陸續有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的症狀,於診所拿胃藥治療,仍未得到改善,排尿呈現茶色合併有黃疸發生。轉至成大醫院求診,就醫檢查後,確診為第3期胰臟癌,令病人和家人都難以接受。平日不菸不酒,為何還會罹患胰臟癌?
閱讀更多
2020-07-03
楊雅婷
42歲李小姐在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無不適症狀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惡性腫瘤大小已達15公分,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因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之下,她歷經半年的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 切除 手術,如今的她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與家庭。醫師提醒,預防乳癌應特別注意飲食與運動,45歲後更要定期檢查。
閱讀更多
2020-07-01
郭瑞祥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40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閱讀更多
2020-06-30
創健預防醫學機構 共同審稿/腸胃科陳鴻瑋主任
根據國健署最新106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4個人罹患大腸癌。初期大腸癌幾乎為無症狀的情況下,往往會被忽視,若到了第三期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
閱讀更多
29/ 30
第 29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