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6
揚生慈善基金會
老年人希望有人陪伴,有人說說話,只是子女忙於自己的家庭,忙於工作,要時常陪伴父母有困難,若每周陪父母吃個飯,就算難得了。見了面,話題大都圍繞在孫子孫女身上,如果離題,訴苦自己的病痛,或又提起當年勇,家人便沒有興趣聽了。這是很無可奈何的事,有沒有辦法解套?
閱讀更多
2019-11-20
揚生慈善基金會
有人說,年紀越大越固執,我想其實是累積多年的人生經驗,有更多元的思維與價值觀,所以相較於如張白紙的小孩,面對長者,更需要多點包容與 同理 吧!
閱讀更多
2019-11-20
研之有物 / 劉芝吟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閱讀更多
2019-11-15
林芷揚
憂鬱症是現代人很常見的疾病,根據衛福部2002年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發現15歲以上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許多人步入中高齡之後,也會出現程度不一的憂鬱症。
閱讀更多
2019-11-07
米蓮.德克洛
妳思考著怎麼誘導她排遣思緒,將她從這種悲傷痛苦中拉出來。首先妳試著用一連串的建言開導她,讓她的情緒緩和下來。其實妳知道這些都徒勞無功。因為妳曉得,眼前這堵牆根本密不透風,警告和分析都沒有用,她什麼也聽不進去,尤其是可能會干擾她講話的內容。
閱讀更多
2019-11-06
小虎文
「人的自信,其實來自『自知之明』。有些事情,要自己體會後才能明白,像是年紀這件事,就是年輕人體會不來的。上了年紀後,我發現我身體機能各方面都在衰退,任何事情我更會量力而為。65歲後的我,要多加活動,用活動來養生。」
閱讀更多
2019-11-06
賴佩霞律師
賴母於107年8月過世,但賴家姐弟卻多次因為遺產分配不均起爭執,新聞中指出,親弟弟撂人到姐姐家毆打姐姐並捆綁姐夫,並朝其右臀注射三針不明液體,且衝突過程中還用桌椅砸姐姐的頭部。
閱讀更多
2019-11-01
洪仲清
我在臨床上,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大部分家長,是真正抱著關心、擔心的態度,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很奇怪」,跟想像中的不一樣,「沒有 同理 心」
閱讀更多
2019-10-30
愛心理
童話裡的王子與公主成婚、煉金術的日月合一,都是從集體潛意識「結合」的象徵。這樣的象徵也會藉由夢境不同的主題出現,最常出現的就是性交的主題。渴望與相反者合一的對象未必限定於是異性。渴求的特質也可能在同性身上流露,或是藉由某種動物、神話中的人或物來呈現。
閱讀更多
2019-10-30
愛心理
我們常常急著想要解決問題,因為我們無法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受苦,好像不做些什麼我們就是個冷血的人。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難道一個擁抱錯了嗎?
閱讀更多
26/ 30
第 2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