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同理

顯示第 24125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00

痛苦卻放不下?那就先提著吧!海苔熊:不是喊「放下」就能掙脫束縛,能做的就是等待

tCol 2020-01-17

小虎文

痛苦卻放不下?那就先提著吧!海苔熊:不是喊「放下」就能掙脫束縛,能做的就是等待

雖然自我覺察是很麻煩的事,可是結婚後若要幸福,可以每天提醒自己要做老公的「太太」,而不是只是做個『媽媽』。或是用「但不一定」的思考,來轉化長期以來爸媽對自己的影響。例如,像是我媽媽沒遇到好男人,但『不一定』我就遇得到好男人;父母的婚姻破碎,「但不一定」我就是幸福美滿!

閱讀更多

不想孤獨死,中年後更加珍惜「老朋友」!50歲後明白,友誼更勝愛情,好友總是不離不棄!

tCol 2020-01-15

伊莉莎白.德依

不想孤獨死,中年後更加珍惜「老朋友」!50歲後明白,友誼更勝愛情,好友總是不離不棄!

你的朋友必須自己做出決定、自己經歷錯誤,只要他們沒有危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你就不該介入下指導棋。友誼是當心靈陷入漫長又黑暗的夜晚,你知道自己可以在凌晨四點打電話給誰,而對方會毫不猶豫地接起電話。

閱讀更多

老公腦幹出血太太放棄急救!醫5句話擋下親戚質疑:面對救不了的病人要救的是家屬

tCol 2020-01-13

Icu醫生陳志金

老公腦幹出血太太放棄急救!醫5句話擋下親戚質疑:面對救不了的病人要救的是家屬

在過年前夕,老公突然腦幹出血!面對這樣的惡耗,太太依然很堅強的帶著兩個孩子,仔細聽著我,向她解說先生的病情。她雖然眼眶紅紅的,但是眼淚並未潰堤。先生的情況很不樂觀,大概就是這幾天了...

閱讀更多

從小媽媽就離開家,和我變成「有血緣的陌生人」...長大後她生病跟我要錢,我可以不照顧她嗎?

tCol 2019-12-30

愛心理

從小媽媽就離開家,和我變成「有血緣的陌生人」...長大後她生病跟我要錢,我可以不照顧她嗎?

我可以不用照顧她嗎?我們的文化一直教我們孝順,她雖然從來沒照顧過我,但畢竟她是我的生母,而且她目前也在受苦,我如果不照顧她,大家會怎麼看我,怎麼說我⋯⋯

閱讀更多

他退休後搬到鄉下種菜養雞,朋友反而更多、更快樂!「異地退休」竟能玩出全新第二人生

tCol 2019-12-17

老黑看世界

他退休後搬到鄉下種菜養雞,朋友反而更多、更快樂!「異地退休」竟能玩出全新第二人生

不知你有沒這樣經驗?同學朋友經常利用其中有人從國外回台時聚會,形成的結果是住得越遠碰面次數越多,住在同城一年見不到一次倒是常事,說明重點不是地理距離,是心理距離。

閱讀更多

不想原諒不行嗎?我們不是聖人,受了傷有憤怒的權利,這「3句話」拜託不要再說了!

tCol 2019-12-12

陳俊欽

不想原諒不行嗎?我們不是聖人,受了傷有憤怒的權利,這「3句話」拜託不要再說了!

我也時常在想:我們的這個環境,為什麼這麼吝於給予受害者一些悲傷與憤怒的權利?為什麼這麼無法忍受受害者那人性的反應,卻迫不及待地想要受害者「好起來」──就像刀子都還沒拔出來前就把傷口給包紮妥當?

閱讀更多

人生是不斷失去的過程,但我們有能力重燃希望!「這樣」了解安慰的藝術,即使死亡也能穿越!

tCol 2019-12-10

大衛.懷特

人生是不斷失去的過程,但我們有能力重燃希望!「這樣」了解安慰的藝術,即使死亡也能穿越!

得到安慰是受邀來到可怕的美之大地,我們無從避免的死亡站在那裡,有個聲音不是在虛假地安慰,而是觸碰傷痛的核心,道出失落的本質,替我們解放了生與死,這兩個同樣與生俱來的權利。

閱讀更多

人生最後一哩路,許多人最想得到的是「寬恕」!我們能「這樣」超越傷害,成為更好的自己!

tCol 2019-12-10

大衛.懷特

人生最後一哩路,許多人最想得到的是「寬恕」!我們能「這樣」超越傷害,成為更好的自己!

寬恕是把自己放在世間更大的重力場裡,而不是當初似乎傷害了我們的地方。我們以成熟的眼光重新想像自己,以嶄新的身分重新想像過往,超越當初傷害我們的情境,踏進更寬廣的情境。

閱讀更多

都過了這麼久,你怎麼還走不出來!醫師:悲傷的有限日期有多長?答案只有「這一個」

tCol 2019-12-09

許禮安

都過了這麼久,你怎麼還走不出來!醫師:悲傷的有限日期有多長?答案只有「這一個」

悲傷是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按照安寧療護的標準: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我們應該要尊重每個人悲傷程度的深淺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定一個公認的標準去譴責某些少數人太超過。

閱讀更多

同理心不是靠「嘴巴講」,身體姿態會影響「心態」!安寧醫師:和病人講話,我們要平起平坐

tCol 2019-12-09

許禮安

同理 心不是靠「嘴巴講」,身體姿態會影響「心態」!安寧醫師:和病人講話,我們要平起平坐

健康者的世界和末期病人有著天差地別,當中的差距是不能單憑腦袋想像或「 同理 心」就可以真正貼近。恐怕得等我們真正完全躺下時,而且所躺的是病床而不是睡床,才能夠親身體會。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