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小虎文
第二人生有伴好?還是一個人最好?若真愛二次來敲門,你敢不敢像高愛倫一樣勇敢回應。年過60歲後,她寫下《此刻最美好》一書,把對人的情、對自己的愛寫出來,珍惜每個當下,人生依然充滿不設限的想像。
閱讀更多
2020-02-26
林芷揚
黃小姐(化名)年前因高燒、咳嗽、全身痠痛,在診所篩檢為B型流感,服用克流感藥物後仍然咳嗽不止,於是轉往醫院就醫。感染科醫師依慣例,詢問發燒病人的旅遊史及群聚狀況,黃小姐突然眼眶泛淚,原來是她65歲的父親這禮拜也突然出現一樣的症狀。即使黃小姐當天立刻帶父親就醫、服用流感藥物,沒想到再隔天,父親卻還是因為呼吸困難住進了加護病房,醫師發佈病危通知。黃小姐很難過地說「自從被診斷流感之後,我都在房間自主隔離,為什麼父親還是會得到流感?」
閱讀更多
2020-01-20
小虎文
臺灣的職場有加班文化,傳統家庭有犧牲文化,不自覺地用辛苦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走上這條路,請及時回頭,這麼多芳療故事的事實證明,唯有自己快樂,周邊的人才會快樂。尤其熟齡後要快樂,就跟過去的辛苦告別吧!現在開始用「幸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管是朋友還是愛人,讓真心喜愛的人留在身邊,這不是任性,而是自覺。
閱讀更多
2020-01-15
伊莉莎白.德依
你會因此感到恐慌、害怕,不過一旦你讓這些情緒自然消退,等到困境的漩渦靜止,你會重新認識自己,也會看到這個世界是如此寬闊而美麗,有無窮無盡的機會可以嘗試各種事物。過去這段親密關係對我造成的局限,其實有很多都是自我限制,唯有將自己抽離原本的生活,我才能放下這些限制。
閱讀更多
2019-12-31
邁克‧赫布
食物—以及某些菜餚或口味帶來的長期記憶—也跟我們照顧彼此的方式緊密連結。因此,當我們需要做些事情、想表達我們的愛時,就會提供一些食物。
閱讀更多
2019-12-12
陳俊欽
我也時常在想:我們的這個環境,為什麼這麼吝於給予受害者一些悲傷與憤怒的權利?為什麼這麼無法忍受受害者那人性的反應,卻迫不及待地想要受害者「 好起來 」──就像刀子都還沒拔出來前就把傷口給包紮妥當?
閱讀更多
2019-11-06
陳秀丹
臨床上我們也看到很多黑暗面,例如,健保規定病人使用呼吸器就可以長期住院,有惡劣的家屬會利用這項規定,明明病人已經可以不用呼吸器,必須出院了,卻強烈要求醫師不准拿掉呼吸器,有些醫生為了增加業績或其他考量,竟然也配合;因為病人在醫院,家屬每個月只需要付二、三萬元,比在家裡請看護照顧病人還便宜、還省事啊!
閱讀更多
2019-10-07
留佩萱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這些贏得你信任的「對的人」——那些有能力同理、聆聽、不評價的人。這些人可能是你的伴侶、家人、朋友、同事、心理治療師、老師、教會人員……等等,這些「對的人」才有資格傾聽你的故事,看見你的脆弱。
閱讀更多
2019-10-07
留佩萱
我有好幾位個案這樣告訴我:「我不敢和我的爸爸/媽媽/朋友/伴侶表達情緒,因為我很怕他們會評價我、不接納我。」當他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和對方分享,卻意外發現對方的回應比預期中來得好。
閱讀更多
2019-09-27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有一天偶然在網路上看到的,當這幾個字映入眼簾時,突然感覺腦中「叮」一聲,頓時有種醒悟開竅的感覺。是啊!一定要好好活著,才會在接下來的人生中遇到更多好事。
閱讀更多
7/ 9
第 7頁,共 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