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陳永儀
一位八十歲病患的主治醫師,要求我參加一個「家庭會議」。這是主治醫師和病人家屬會面的場合,為了彼此要在某個特定的醫療問題上達到共識或做出決定。
閱讀更多
2020-04-09
蘇靖嵐 護理師
第一次見到阿助伯,是一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午後,我坐在居家辦公室裡,兩眼無神地盯著電腦,正在進行無聊的文書作業,此時交誼廳傳來宏亮的歌聲,穿過我的耳朵,一時間睡意全消了。
閱讀更多
2019-11-29
許禮安
我們總是忘記身體必然毀敗、生命必定死亡、無常隨時降臨,我們總是以為身體毀敗之後一切就化為烏有、生命死亡之後就煙消雲散,卻不知道精神可以不靠肉體而運作、靈體可以轉換形式而存在。
閱讀更多
2019-10-29
林芷揚
53歲的徐女士今年五月發現罹患胰臟癌,確診時已經轉移到肝臟;治療了一陣子,八月就決定不再接受治癒性治療,轉入安寧病房,把握最後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徐女士19歲的女兒每次探病時,總是淚眼汪汪,「說再見真的好難…好希望媽媽能看見,有個人牽著自己的手,走上紅毯的那天,但其實知道等不到那一天了…。」不過,在徐女士生命的最後,女兒發揮做麵包的專長,在安寧病房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全家再次共創美好回憶,讓愛永留心中。
閱讀更多
2019-09-18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18床位的T小姐,56歲,乳癌末期,因為食慾不佳入院。入院之後,經過與癌症病人、先生仔細地討論,病人決定不放鼻胃管,順其自然。後來一些症狀都調整的不錯,和先生以及團隊也逐步建立了默契。面對這樣癌症末期病人,總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創造的價值,只是,這樣的價值有時也是很脆弱的。
閱讀更多
2019-07-19
安寧照顧基金會
作一個精神科醫師面對患者如何「看待」生死,往往都能從他們表達出的生死觀裡學習很多。生死事大,但是我們通常只記得頌讚生之喜悅,卻忌諱去面對或討論死亡。其實,就生命的完整性而言,生與死就是同一個循環,從生的過程中,逐漸去完成生命的價值,這樣子循環了一圈之後,生命才是完整。
閱讀更多
2019-04-11
安寧照顧基金會
導演吳念真去年(編按:2015年)曾因摔傷導致顱內出血,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彷彿死過一次」的親身體驗,讓它理解:豁達面對,就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只有學習接受死亡,才能在臨終那一刻安詳離開。
閱讀更多
2/ 3
第 2頁,共 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