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0
郭美懿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閱讀更多
2025-02-17
郭美懿
台灣慢性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平均每8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1。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確診時都已是晚期,且一旦惡化到第5期時,腎臟失去功能,無法排出水分及尿毒素,就面臨洗腎命運。醫師指出,當腎臟功能無法應付生理所需,患者就必須抉擇接下來的療法選擇:是要接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還是等待腎臟移植?又或是考慮安寧緩和醫療?醫療選擇並非單純的醫學問題,更是對病人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健康期望的深刻反思,在決定進行洗腎前,可以諮詢醫師充分瞭解,再為自己做最好決定。
閱讀更多
2023-09-08
林靜如, 鍾依庭, 彭志煊
我很感激當時父親的醫生,他建議我們拔管讓父親逐步學習自行呼吸,因為他判斷父親或許因為長期和纖維化的肺共存,所以呼吸指數本來就沒有一般人好,可以讓他試試看在及格邊緣拔管。
閱讀更多
2023-03-06
胡肇芳 整理
前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晚年飽受胰臟癌所苦,在2018年6月搭機飛往瑞士,進行安樂善終,享壽85歲。傅達仁之子傅俊豪周一(3/6)首度站上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發言台,盼能通過《尊嚴善終法》,允許接受安寧到一定程度仍無法減少痛苦的人,可以無痛、快速地離開。不要像他父親一樣花費巨資、長途拔涉,最後客死他鄉。
閱讀更多
2023-02-06
小虎文
安寧醫師朱為民的演講中,往往以父親的故事開頭:「2013年,我的父親81歲。一天清晨,他在家裡運動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然後就倒地不起,不省人事了…。」從父親倒下、失智、無法行走,到2017年離世,他寫下父親的生命故事,也分享他在安寧病房的觀察,影響和啟發許多人重新思考「我為何而活」,又要如何跟父母好好告別?而最終獲益的仍是他自己,「父親離世時身上不插一根管子安祥地走,是每個人最終的心願。」
閱讀更多
2022-08-19
社團法人台灣生命教育學會病人自主研究中心
74歲的成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名譽教授趙可式,59歲時確診乳癌,化療後身體暫時恢復,然而2019年發現癌症骨轉移,且已到第四期,若不做治療處置,醫師評估存活期只有半年到一年。當安寧之母成為安寧病人,趙可式坦然面對,身為晚期癌症的病人,她已做好5個準備,迎接終點。
閱讀更多
2022-08-19
呂佩芬
編按:資深藝人余天39歲女兒余苑綺因大腸癌擴散,昨(8/18)日傳出病情不樂觀,余天一家人也急奔醫院探視。問及余苑綺病情,余天哽咽說:「她用比的(手勢)叫我讓她走,我怎麼捨得,我怎麼可能讓她走,我說不可以,怎麼可以這麼殘忍!」隨即崩潰痛哭。許多人面對親人走到人生最後一刻,往往難以放手,甚至拼命用維生機器來延續患者生病,卻無法讓病痛痊癒。在台灣,死亡一直都是避諱的議題,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陳榮基醫師說,協助親人很安詳走完人生最後這一段路,才是能給的最好祝福。(原文刊載於2022/3/3 ,更新時間為2022/8/19)
閱讀更多
2021-04-20
張志偉醫師、莊永毓醫師
方先生在2年前診斷出肺癌,到了和信醫院治療後情況穩定下來。可是半年前開始經常出現腰酸背痛,喘咳症狀加劇,檢查後發現,另一側的肺部有轉移的腫瘤,脊椎骨也有多處轉移。醫師趕緊給予新的藥物治療,可是這次腫瘤似乎特別頑固,對新藥反應不佳。隨著病情惡化,不僅喘咳的症狀加劇,疼痛也變得更厲害。3個月前因喘得厲害再度住院,發現腫瘤不僅未縮小,又有新腫瘤,而且骨轉移的情形也更嚴重了,因此不得不召開家庭會議,說明病情與討論未來治療計畫。
閱讀更多
1/ 2
第 1頁,共 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