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封面故事

顯示第 516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79

小資致富》他,有房、有車  每月奉獻所得10%給教會 五萬薪水養九口  退休還能月領七萬

tCol 2016-12-15

謝富旭

小資致富》他,有房、有車 每月奉獻所得10%給教會 五萬薪水養九口 退休還能月領七萬

這是一個充滿抱怨的年代,抱怨起薪為何那麼低、調薪為何那麼慢,抱怨房價為何那麼高、菜市場的青菜蘿蔔為何那麼貴,抱怨養不起孩子,存不到錢,政府年金快破產,抱怨自己快變成下流老人了……

閱讀更多

公益回饋》退休成衣商何茂成  把滑水道搬進操場 為孩子打造移動樂園  走遍偏鄉160校

tCol 2016-10-06

林鳳琪

公益回饋》退休成衣商何茂成 把滑水道搬進操場 為孩子打造移動樂園 走遍偏鄉160校

頂著南台灣的炙陽,何茂成在屏東萬巒國中校園裡不斷巡視,「小朋友多,有時玩瘋了,沒注意安全,很危險。」雖然現場志工不少,他仍不放心,不時來回緊盯現場。

閱讀更多

過來人告白》「有空床的不敢住,敢住的沒空床」 鬼才導演盧建彰  為爸媽找安養院的驚心歷程

tCol 2016-09-15

盧建彰

過來人告白》「有空床的不敢住,敢住的沒空床」 鬼才導演盧建彰 為爸媽找安養院的驚心歷程

編按:歷任奧美、智威湯遜廣告創意總監的盧建彰,曾經操刀執導蔡英文總統及柯P的競選廣告,被譽為鬼才導演。他十七歲時,母親因車禍腦傷失憶;三十一歲那年,發現父親有肝腫瘤,面臨父母都需要長期照護的情況,他親自尋訪各處安養機構,試著想找到讓媽媽恢復笑容的安養院,卻看見裡面最真實與不堪的一面,本刊特請他為文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親屬溝通》講醫囑文字內容  不如挑時機 跟父母開口提善終  先做好三個準備

tCol 2016-06-02

陳玉華

親屬溝通》講醫囑文字內容 不如挑時機 跟父母開口提善終 先做好三個準備

二○一八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迫使大家在壯年時期就思考死亡議題,本刊調查,有七成六民眾想預立醫囑,但其中,僅五七%長者有意願。「老人照顧老人」的時代將屆,專家教你如何向父母開口談死亡,縮短世代生死觀。

閱讀更多

病人發聲》漸凍人袁鵬偉  用眼睛寫出的遺囑 請不要急救,那是對我最大的慈悲

tCol 2016-06-02

陳玉華

病人發聲》漸凍人袁鵬偉 用眼睛寫出的遺囑 請不要急救,那是對我最大的慈悲

對漸凍人來講,生命的終點站已現,死亡是更改不了的車票。漸凍人袁鵬偉,因靈魂被禁錮在身軀中,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成為作家、創業家。死神在招手,他坦然面對,唯一要求家人:如果沒法醒過來,請停止機器維生。

閱讀更多

醫囑現場》當反核導演柯一正  遇上安寧醫師黃勝堅 人生最後一哩路  自己決定怎麼走

tCol 2016-06-02

整理/陳玉華、楊明方

醫囑現場》當反核導演柯一正 遇上安寧醫師黃勝堅 人生最後一哩路 自己決定怎麼走

一位是罹癌後,在社運街頭重尋生命力的導演;一位是從偏鄉到首都,閱歷近六千名死亡的安寧醫師。一紙「預立醫囑」,讓兩人激盪出生命思辨,透過尊嚴告別的整理,讓活著的人生更精采、踏實。

閱讀更多

獨家民調》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tCol 2016-06-02

撰文/陳玉華、研究員/楊明方

獨家民調》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 預約我的美好告別

人生,終有一死,但我們一輩子在逃避這個結局。在科技發達下,越來越多人在醫療現場被延命加工,一息尚存,卻毫無尊嚴。年初,亞洲第一部善終法案《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通過,開啟「自己善終,自己來」的新紀元。死亡,不再是禁忌與懼怕,而是生命的凝視與整理。清楚交代,告別摯愛。人生最後一哩,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

閱讀更多

一滴血找出肝癌高危險群

tCol 2016-05-26

今周刊整理

一滴血找出肝癌高危險群

還記得嗎?藝人安鈞璨僅31歲的年輕生命因肝癌驟然過世,引起各界遺憾不捨,但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從發現肝癌復發到驟逝的過程,只有短短2星期。

閱讀更多

卡位商機》「精準醫療」風潮掀起產業革命  6500億基因檢測市場  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tCol 2016-05-26

林思宇、楊明方

卡位商機》「精準醫療」風潮掀起產業革命 6500億基因檢測市場 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今年全球吹起精準醫療風,帶動基因檢測產業的蓬勃發展,跟著世界浪潮,台灣基因檢測公司也緊追在後,搶食基因檢測市場大餅,頻頻發布利多消息,引起資本市場關注。

閱讀更多

48萬癌友福音》大腸直腸癌、乳癌、肺癌、胃癌、攝護腺癌可被精準治療 癌症不再可怕

tCol 2016-05-26

許秀惠、燕珍宜、楊明方

48萬癌友福音》大腸直腸癌、乳癌、肺癌、胃癌、攝護腺癌可被精準治療 癌症不再可怕

全台共有48萬癌症病人,過去診療癌症過程充滿了「不確定」,醫師無法事先預知治療對哪些病患有效?哪些卻無效?如今,隨著基因等分子檢測技術的進步,醫療上的「不確定、不精準」有望變得「精準」, 一個「對人、對症」的個人化精準醫療新時代已然來臨!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