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尚瑞君
在心情很急躁的當下,我們往往會讓防衛變成攻擊。有時候話到嘴邊,要先忍一忍,因為說出去的話是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
閱讀更多
2023-05-11
好食課/林世航營養師
編按:隨科技日新月異,3C產品儼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通勤滑新聞、回訊息,上班緊盯電腦,中午休息追個劇,晚上下班後又是看電視…。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全民護眼趨勢調查」顯示,國人在每日使用3C的總平均使用時數長達10.7小時,大量接觸藍光,容易造成眼睛痠澀疲勞,營養師特別從飲食、保健食品、習慣三大面向切入,與大家分享如何改善眼睛不適的症狀。
閱讀更多
2023-05-11
郭美懿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年逾65歲,加上少子化問題嚴重,使得「老老照顧」或「1人照護多人」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也形成為社會沉重負擔。不過傳統「無微不至」、「隨侍在側」的照顧,真的正確嗎?專業護理師提出呼籲,國人應導正凡事幫他做的「溺愛式照護」觀念,學著「放手」才能讓失能者或長輩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重拾自主性與尊嚴。
閱讀更多
2023-05-09
優照護
母親坐在窗邊,望著遠遠的青翠山峰,神情並沒有太多波動,但手裡的拐杖輕輕地敲著地板,好似拿的是以往她慣用的登山手杖,然後捏一捏腿,跟以前爬山走累了一樣,幫自己按摩按摩。屋子裡,沒有沁人的山嵐,大熱天只能吹著冷氣,她懷念可以在山澗小溪,清涼地泡腳的時光,哪怕只能再去一次也好。
閱讀更多
2023-05-05
郭美懿整理
「腦中風」和「失智」除了是長者常見疾病,綜覽全球人口失能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兩者皆列位其中。中風後可能引發血管性失智,且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醫師呼籲,延緩老化是預防腦中風與失智最重要的關鍵,應維持運動習慣、多訓練腦力、建立良好作息,降低病痛找上門的機率。
閱讀更多
2023-05-05
偉文隨筆
前幾天應某個中學的線上演講,與家長談如何跟孩子談兩性情感問題。之後在我臉書粉絲團的私訊就立刻收到某個擔心的家長詢問,她發現她的女兒離家求學後,好像假裝自己已滿十八歲,在社交軟體上交男朋友,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23-05-05
優照護
曉蘭的母親鍾媽媽二度中風,又倒下去了,全家憂心忡忡,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但接下來的難題,卻讓全家人更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次中風造成鍾媽媽半身癱瘓,完全復原的機會並不高,往後可能都需要臥床,飲食起居及醫療復健等,該怎麼照顧?誰來照顧?
閱讀更多
2023-05-03
郭美懿
面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誰來照顧長輩?照護的錢哪裡來?都是我們即將面對或正在苦惱的難題。據最新調查顯示,台灣原生家庭負擔長者照護的概念已改變,不再將照護責任交由長子或兒子們承擔,不但有高達44%的家庭改由所有子女一起分攤責任,更有1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自己養自己」。
閱讀更多
2023-05-03
郭美懿整理
4年前,小瑩結束日本蜜月行回台不久後昏倒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心臟衰竭」,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的元兇是「肺動脈高壓」,才知道先前食慾不振、雙腳水腫像「麵龜」、異常喘等症狀,並非會計工作太累、腎臟出狀況,其實都是肺動脈高壓警訊!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指出,肺動脈高壓若未接受治療,確診後3年存活率不到4成,致死率高於癌症,因此又被稱為「心臟的癌症」!呼籲民眾留意「喘、咳、血、腫、暈」5大症狀,或是運動耐受力明顯下降,過馬路走輸小綠人,就應到心臟專科就醫診治。
閱讀更多
2023-04-26
郭美懿
35歲起骨質會以每年減少0.5∼1%的速度流失,50歲後甚至可以提高到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增大且鬆散,會導致骨質變脆、容易斷裂,進而提高骨折風險,若發生在「髖骨」或「脊椎」,甚至可能會致命!新北板橋骨科陳鈺泓醫師指出,存骨本應該從年輕就開始,補充鈣質、曬太陽、規律運動等,都是延緩骨質疏鬆的幾個方式,成人每天應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除了牛奶之外,他推薦7種高鈣蔬菜,含鈣量不輸奶製品。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