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
數位內容部整理
花蓮強震發生第8天,週三(4/10)受困砂卡礑步道的游姓一家五口,在重型機具開挖後陸續尋獲,其中一幕讓不少民眾看了難過流淚,疑似是游母抱著孩子一起遇難,在大石落下以身護兒。而在白楊步道與駐紐前代表蔡爾晄女婿貝迪瑞(Dimitris Belbas)一同受困、推著娃娃車的林姓一家人,則是在順利脫困後,於臉書上寫下4/3「這個難忘的一天」。他說,直到發文的半夜,都還能清晰憶起退回山洞後、那顆落石擊中的點,就是推車的位子,「黃色的塵土紮實地將我們家往隧道內部推去」、「心中只有最壞的打算,但至少我們會一起,不會有人會被遺留」。
閱讀更多
2024-04-03
郭美懿整理
今日(4/3)早晨7點58分,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7.2地震,震央位於花蓮近海,深度僅15.5公里,為極淺層地震。403地震震撼全台,隨後發生數十起餘震,讓不少人勾起25年前921大地震的集體恐懼。心理師提醒,災難、危機事件的發生常會引發焦慮症狀,正常約在3天內會逐漸緩解,也可利用「安、靜、能、繫、望」5字訣來加速安定身心,但若持續感覺焦躁、易怒、難以入眠,可考慮尋求專業協助。
閱讀更多
2024-03-26
林維信
阿強是個一生氣就容易暴走的少年。據老師轉述,只要他跟同學發生口角,他就會想打對方,而通常那時他已經氣瘋了,即使老師出面喝止也沒用。阿強曾經因為出手過重,把同學的眼鏡打碎。碎裂的眼鏡割傷同學的眼角,對方家長揚言要提告。
閱讀更多
2024-03-25
數位內容部整理
資深歌手、創作人鄭華娟傳出3/21在德國離世,享壽61歲。滾石唱片在臉書官網證實,鄭華娟的後事目前已有德國親友細心處理。鄭華娟長達近40年創作生涯累積近300首詞曲作品,密集多產展現過人的天賦才華,包括陶晶瑩《太委屈》、張清芳《加州陽光》、《Men's Talk》、優客李林《多情種》、林志炫《蒙娜麗莎的眼淚》、潘越雲《謝謝你曾經愛我》、陳淑華《聰明糊塗心》等都出自她之手。她在中廣青春網主持的「Music Box 音樂盒」,也是不少人在求學過程中必聽的廣播節目之一。
閱讀更多
2024-03-21
郭美懿
才從3天的小旅行歸來,徐瑜璘像是汲飽了陽光與空氣,格外顯得神采奕奕。身為6年級生後段班,她是職業婦女、也是三寶媽,卻硬是擠出時間,拋夫棄子一個人去旅行,讓人詫異又羨慕無比。「我一年大概會出去一次,即使跟團出去,也會需要一段時間是我一個人。」對她來說,一個人的獨處時光是放鬆、是療癒——做什麼事情無拘,卻都是珍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閱讀更多
2024-03-18
吳淡如
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經濟學上最對我最有用的名詞,也是最簡單的名詞,叫做「沉沒成本」。心理學上,有所謂「沉沒成本的偏誤」,也就是人們太在意過去發生的事情,把已經不可能挽回的損失當成重要的成本來計算。 舉個例子來說,今年你賣股票賺了錢,卻一點也沒開心感,你想的是過去十年其實你賠的比現在賺的多。又或者,明明你現在過得挺好,偏偏一直要緬懷曾經的不幸。
閱讀更多
2024-03-12
招名威 教授
編按: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發現母親罹胰臟癌後,傾注全力和她共同抗癌,一路相伴、細心照顧。因為母子感情太過親密,在母親離世之初,他幾乎無法承受這巨大悲傷,只能在日後,透過各種方式,慢慢梳理、轉化自己的情緒。 照顧罹患重病的家人時,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會在病人身上,而疏忽了照顧者可能承受的焦慮、悲傷、壓力、悔恨與諸多對生命的不解。透過作者回憶母親生病、治療、離世的過程,或許我們也能鼓起勇氣,回頭面對自己曾經逃避的悲傷。 這悲痛就像一道傷口,當我們刻意遮掩,可能表面上看來 平靜 無波,但一輩子都無法痊癒;若我們願意勇敢掀開,或許一時之間會血流如注、劇痛難忍,但它終有結痂、痊癒的一天。
閱讀更多
2024-02-06
齋藤孝
「想讓別人覺得自己看起來很強」的人,通常會表現出高壓的態度或虛張聲勢,但真正堅強的人才不在乎別人怎麼看。當自己處於情緒穩定的狀態,周圍的人也會情緒穩定地對待自己。如果希望對方情緒穩定,自己也得表現出穩定的行為舉止才行。
閱讀更多
2024-02-02
彭蕙珍
你曾經夢想要環遊世界嗎?那麼,你一定會羨慕王大熊(本名「王智弘」),因為導遊工作,他在40多歲就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舉。他踏過南極冰川,走過北極,這經歷很少人有。生活就是在旅遊的他,迄今走訪近百個國家。旅行中經歷和閱歷無數,包括2020年3月疫情爆發時,帶團到秘魯。當秘魯政府宣布全國將進行鎖國宵禁時,他們正在亞馬遜雨林深處。如何離開雨林、離開秘魯成為難題。最後,由雄獅包機,領隊王大熊帶著團員逃離秘魯、返抵台灣。他形容這一趟旅程如同電影《亞果出任務》,令他一生難忘。
閱讀更多
2024-01-26
松浦彌太郎
任誰都喜歡坦率的人,想和坦率的人當朋友,一起學習成長。縱使接受別人出於好意的建議,也不要抹滅自我的想法。和他人保持友善的距離,守住自己的立場很重要。
閱讀更多
6/ 30
第 6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