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3
林芷揚
時光回到2014年,德國媳婦吳品瑜隨著在世界各地派駐的丈夫,舉家剛移居到吉隆坡。那是個百花齊放的春日,夫妻倆卻在視訊的電腦螢幕前,收到獨居的德國婆婆罹患膀胱癌的消息─醫生判斷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已經沒有積極治療的必要。
閱讀更多
2019-10-03
非常木蘭
編按:40歲以後的女人有甚麼不一樣?或許,可以做回、找回自己。「40歲後的女人開始做自己,40歲以前的女人追尋這世界認可的模樣,但在40歲以後,會回頭找回曾經失落的自己。」那時的賴芳玉律師還未到40歲,有點半信半疑。
閱讀更多
2019-09-24
楊育正、楊惠君
編按:前馬偕醫院院長楊育正抵抗癌症,從「淋巴癌」中重生,讓病態消失。他指出,能抵抗癌症重生,多虧自己在當醫師時,教授的抵抗癌症處方,以及朋友、家人的陪伴,才能在淋巴癌的魔爪中,將自己救出,重新再活一次。
閱讀更多
2019-09-24
楊育正、楊惠君
編按:他在40歲時就坦然面對生死,留下深富情感的遺書,只願留給家人最後一絲溫柔。是什麼樣的心情,讓他認為,以癌症離世,是一種絕佳的恩賜?他甚至深情款款地說:癌症,讓我擁有不留遺憾的祝福,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醒來,我真的沒有遺憾…。
閱讀更多
2019-09-23
擁抱不完美&故事療癒—周志建
活到五十歲,我才開始意識到:我從沒好好活著,享受每個片刻。那些年,我老被時間追著跑。請多一點從容、質感、溫度!無論金錢有多富有,你也可能只是有錢的窮鬼...現實裡人生短暫,應把握有限時光,及時行樂。
閱讀更多
2019-09-20
吳姵瑩
只是在情緒勒索的痛苦,以及跳脫後的未知和恐懼之間,更多的人往往會選擇站在熟悉的位置上,持續關係模式。困難之處在於:你待在這個位置愈久,就會愈來愈覺得安全;畢竟在酬賞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需要的關係認可感與歸屬感。
閱讀更多
2019-09-18
大嶋信頼
事實上,思考對方的感受,例如「為什麼這個人會這樣?」、「這個人為什麼要那樣?」,就是在「依附」對方。「依附」指的是藉由思考對方的感受,強化與對方大腦網路的連結,導致自己的感受也變成對方的感受,或是出現相同的言行舉止。
閱讀更多
2019-09-18
吳姵瑩
說來有趣,當那股原諒的感受出現後,她看伴侶的眼光也變得不同了。從原本總是批判、易怒,容易不滿足與不開心的狀態,慢慢地變得開放,讓她能看見對方更多的好、欣賞對方,也開始能感謝對方的付出。她自己也慢慢地褪下盔甲,接納心中的幸福與被愛的感受,好好享受愛與被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19-09-04
林靜君談心室
P前一陣子看到先生笑盈盈地在讀line,一時好奇趁他上洗手間時偷看,這一看腦門氣血直衝,先生傳了貼圖給一位女人,寫著「如果妳的世界下雨,我幫妳撐」。對方回應「還是濕了怎麼辦?」
閱讀更多
2019-09-02
布魯斯.葛里森
不再擁有青春體魄,希望重拾往日魅力的中年人看到這一條會很高興。中年開始運動完全不會太晚,可以慢慢做,而且這是重拾運動最好的時機。我們中斷夠久了,想求新求變,也準備好了。身體跟我們疏遠得太久,現在正對著我們耳語:我們復合吧!
閱讀更多
30/ 30
第 30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