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莊宜芳醫師
因為疫情的緣故,過去2年媽媽幾乎足不出戶。平日的志工活動停止,家人朋友的聚會、旅遊活動也都暫停,在北部工作生活的我,回家探望爸媽的次數也大幅減少,深怕把新冠病毒帶到中南部。最近,隨著防疫措施的限制解除,很多活動、聚會與旅行又開始熱絡起來。熱愛旅遊的爸爸,開始安排旅遊團帶媽媽出外散心,結果竟發現,媽媽衣櫥裡好多衣服都穿不下了,出門不知該穿什麼好?
閱讀更多
2022-12-05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一次健康檢查發現乳房腫塊,因堅持回台灣參加姪子的婚禮而延後原本預計在美國的手術治療,等到再次回到美國,手術前檢查時,腫塊竟消失了!後來,每半年的例行性檢查,都不見腫塊蹤影。直到七年後的一次健康檢查,開啟了我的抗癌之路。短短的半年內,我罹患三個癌症。
閱讀更多
2022-11-28
郭美懿
常人總覺青春無限好,老了怎樣都不對勁,然而問到這一題,72歲的陳淑麗卻笑了。「我之前一直嫌棄自己,當模特兒時不夠年輕、不夠漂亮,演戲的時候又老了,覺得沒有一個是對的,別人都比較好…」那麼現在呢?她坦然笑道:「做義工以後,已經不是靠外在過日子!」從一顆星落入人間,久了便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她說有天回頭再看以前的舊照片,「唉呀~我以前算漂亮,幹嘛嫌棄自己呢?」即使已不再年輕,但歲月沉澱而來的成長,是超乎「漂亮」的擁有。
閱讀更多
2022-08-29
張明志
有一位爺爺八十四歲,得到第三期的惡性淋巴瘤,起初病得嚴重,腹水、肋膜積水、裝著氧氣管,在醫院接受化學治療。他育有三男、三女,除了最小的兒子在美國外,其餘都在臺北。所以子女們成立照顧群,除了僱請看護工外,他們兒女與媳婦分成四組,白天夜晚輪流換班照顧。而且還有一本病房日誌,每隔二十分鐘登記爺爺的狀況,例如:何時打化療、何時輸血、三餐內容與健康食品為何,化療藥水、排便狀況等詳細記載,完全不亞於護理紀錄。因為二媳婦本身就是護理師,每次輪班的人都可以清楚爺爺目前的狀況,以及治療上的進度,包含何時檢查,又該注意什麼。
閱讀更多
2022-02-09
林靜芸醫師
外科手術有固定的風險,一般人總以為沒發生併發症才叫作好醫師。只是在專業界的認知,擅長處理併發症才配稱好醫師。手術併發症可能是術中大出血,可能是傷口無法縫合。處理併發症需要瞬間決策並精準執行,困難度爆表!也就是這種時刻,醫師的能力高下立現。
閱讀更多
2021-10-04
郭美懿
與邱樹嘉的約訪,是透過臉書Messenger聯繫。不同於許多荒蕪一片的老人帳號,87歲的他慣常在夜間上線,不時發表近況,勤於回覆臉友訊息,版上眾多踩著高蹺、變裝演出的逗趣照片,正是他為人熟知的「不老頑童」標誌。「現在科技很好,網路上有什麼訊息都看得到,最近還有人發訊問我,9月、10月解封後有沒有活動?」他樂呵呵地笑說。
閱讀更多
2021-08-27
吳家揚
對我,旅行是人生特別的時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神奇的經驗。不管發生的是好事,是鳥事,日後回想都是滿滿的滋味。
閱讀更多
2021-06-07
郭美懿
在媒體業工作多年,如今是吳寶春食品總經理,然而邱一新最為人熟知的身份,仍是旅行作家。他曾受邀環航世界一圈半、 探訪 南北極地,也曾循著三毛、海明威著作尋找作家足跡。旅行為他豐富記憶存摺,也讓他在動盪的生命地圖中通透自己。邱一新說,旅行是不斷的重新定位,人生、職場亦若旅行,「為什麼要抗拒?」50歲之後學會活在當下,「改變習慣,習慣改變,才能應付天不測的風雲。」
閱讀更多
2021-05-07
編輯團隊/潘怡靜、李易紓、林暐鈞 採訪記者/林芷揚
《今周刊》幸福熟齡網站長期專注健康、樂活、退休等第二人生議題,《我們的第二人生,100分!》系列,獲得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第一屆銀響力新聞獎網路新媒體類-專題報導獎首獎」。
閱讀更多
2021-04-21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在疫情嚴重影響大家出國旅行後,我赫然領悟到「交新朋友」和「旅行」對人生都能帶來同樣全新的體驗,而且完全不受到金錢、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發生,甚至「旅行」總會成為「過去完成式」,但「交新朋友」卻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
閱讀更多
3/ 9
第 3頁,共 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