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插管

顯示第 16117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77

「當初,是我簽下爸爸的放棄急救意願書…」請別責怪勇敢的自己

tCol 2018-05-21

愛長照

「當初,是我簽下爸爸的放棄急救意願書…」請別責怪勇敢的自己

要減少內心深藏的罪惡感,首先要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與評價。當初會選擇簽署意願書,通常是在家人有共識後所下的決定,而這已經是「那時候覺得最好的決定了!」 有時候,最大的批判者可能是自己,請試著原諒自己,當初那個為了大家,站出來簽下放棄急救意願書的人,是勇敢又有力量的,請不要責怪自己,讓心自由。

閱讀更多

插管還是氣切?方便抽痰、不易感染的做法是它

tCol 2018-05-08

林芷揚

插管 還是氣切?方便抽痰、不易感染的做法是它

家住新竹的71歲吳伯伯因肺部疾病進行手術,術後呼吸衰竭 插管 治療,因年紀大又患有心臟病、高血壓,難以自主呼吸,因此一個月內三度拔管又 插管 。吳伯伯轉院至台北以後,醫師建議氣切,家屬卻陷入兩難。

閱讀更多

失智症末期要不要急救?安寧療護給病友善終

tCol 2018-05-03

林芷揚

失智症末期要不要急救?安寧療護給病友善終

失智症晚期和癌症末期一樣,都是威脅生命的重大疾病,但台灣社會普遍對此認知不足,因此對失智症晚期仍積極救治,使得許多病友在生命末期仍承受諸多痛苦。

閱讀更多

不讓「在家善終」變奢望  居家醫療如何提供解方?

tCol 2018-04-18

楊明方

不讓「在家善終」變奢望 居家醫療如何提供解方?

「一個人想在喜歡的環境善終,比登天還難!」很多人不知道,想圓滿在家善終的心願,只簽「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是不夠的。取經自日本、在台灣萌芽的居家醫療,正努力扭轉現狀。

閱讀更多

先動心臟手術,再治大腸癌 成功搶救七旬婦人

tCol 2018-03-19

林芷揚

先動心臟手術,再治大腸癌 成功搶救七旬婦人

家住台中的75歲許老太太,原本身體硬朗,沒有高血壓也沒有糖尿病,但偶爾會喝自泡藥酒。去年七、八月時,她因呼吸困難,就醫檢查發現是嚴重的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同時也因為貧血、解黑便而診斷出大腸癌第二期,整體病況相當棘手!

閱讀更多

3歲街上要飯、長大當夜總會舞女!影后惠英紅翻轉歹命的人生智慧:不死,就會過去

tCol 2017-11-22

陳亭均

3歲街上要飯、長大當夜總會舞女!影后惠英紅翻轉歹命的人生智慧:不死,就會過去

2021/07/22金馬影后惠英紅將有新片上映!一改《血觀音》精明犀利面貌,在8/13即將上映的電影《感動她77次》中,飾演阿Sa蔡卓妍的傳統媽媽,面對老公的個性粗暴,她為了為完整的家,把委屈只能往肚裡吞。許多人稱讚61歲的惠英紅,演技很有「生活感」,對她來說,這是討生活不得不練出來的能力。在紅燈區賣口香糖、夜總會跳舞⋯⋯,生活雖然困厄,但她堅信,時間讓挫折過去,留下堅毅。

閱讀更多

那一天 我簽了爸爸的放棄急救意願書

tCol 2017-10-29

愛長照

那一天 我簽了爸爸的放棄急救意願書

要減少內心深藏的罪惡感,首先要放下對自己的批判與評價。當初會選擇簽署意願書,通常是在家人有共識後所下的決定,而這已經是「那時候覺得最好的決定了!」 有時候,最大的批判者可能是自己,請試著原諒自己,當初那個為了大家,站出來簽下放棄急救意願書的人,是勇敢又有力量的,請不要責怪自己,讓心自由。

閱讀更多

避免家屬鬧翻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可解套 插不插鼻胃管?先問「有沒有意義」

tCol 2017-05-11

林思宇

避免家屬鬧翻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可解套 插不插鼻胃管?先問「有沒有意義」

為了一條鼻胃管,知名作家瓊瑤槓上丈夫平鑫濤前妻的三個子女,引發社會討論;專家建議,身為病患家屬,應以有需要、有意義、有品質、無代替方法後,才考慮放置。

閱讀更多

過來人告白》「有空床的不敢住,敢住的沒空床」 鬼才導演盧建彰  為爸媽找安養院的驚心歷程

tCol 2016-09-15

盧建彰

過來人告白》「有空床的不敢住,敢住的沒空床」 鬼才導演盧建彰 為爸媽找安養院的驚心歷程

編按:歷任奧美、智威湯遜廣告創意總監的盧建彰,曾經操刀執導蔡英文總統及柯P的競選廣告,被譽為鬼才導演。他十七歲時,母親因車禍腦傷失憶;三十一歲那年,發現父親有肝腫瘤,面臨父母都需要長期照護的情況,他親自尋訪各處安養機構,試著想找到讓媽媽恢復笑容的安養院,卻看見裡面最真實與不堪的一面,本刊特請他為文分享這段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親屬溝通》講醫囑文字內容  不如挑時機 跟父母開口提善終  先做好三個準備

tCol 2016-06-02

陳玉華

親屬溝通》講醫囑文字內容 不如挑時機 跟父母開口提善終 先做好三個準備

二○一八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迫使大家在壯年時期就思考死亡議題,本刊調查,有七成六民眾想預立醫囑,但其中,僅五七%長者有意願。「老人照顧老人」的時代將屆,專家教你如何向父母開口談死亡,縮短世代生死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