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鄭立德(Leader)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自己逃不出的是黑獄,別人奪不走的是希望──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閱讀更多
2025-03-03
阿宅地產顧問(蕭大立)
買房不只是買個居住空間,更是在投資未來。每種房產類型的特性不同,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例如,預售屋可以客製化變更格局,但需要等待較久的交屋時間;中古屋可以立即入住,但可能需要花費一筆 整修 費用。而每種房型帶來的居住體驗也截然不同,透天厝擁有獨立的空間和庭院;大樓則需要和他人共用公設。那麼,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物件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不同的房屋種類吧。
閱讀更多
2025-03-02
數位內容部整理
世界最大海上圖書館望僕號(DOULOS HOPE)來台了!結束第一站高雄、第二站花蓮港後,第三站基隆港展出日期已經進入倒數,仍有不少民眾想要預約登船參觀,最新一周的預約時間又到了!今周刊整理望僕號要如何線上預約登船?票價多少、各港區停泊時間,登船注意事項一次看。
閱讀更多
2024-09-10
第三人生任我行-施昇輝
退休之後,時間變的非常自由與彈性,能夠「說走就走」,成了此時最大的特權。不必做任何計畫,只要決定出遊的方向,然後開車出門,就是一趟輕鬆自在的小旅行。
閱讀更多
2024-07-15
黃靖文
靠著紙藤專業、居家收納絕活,寫了好幾本暢銷書的作家楊賢英,自從新冠疫情爆發後,對人生有了不同體悟。今年跨過70歲關卡,她不斷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老後、甚至離世的情境。「假如我離開了,你希望我留給你什麼?」楊賢英有次不經意的問起了女兒這個問題。她轉述,女兒稍微思索後直截了當地說:「大概是錢和房子吧。」楊賢英一時有些難過,但她很快回想起過去自己送走父母、婆婆的情境。開始感謝起自己能和女兒直言不諱探討生死議題。楊賢英說,我母親離世後留下一箱相冊,我放了5年不敢整理,鼓起勇氣翻開後我才發現,裡頭的人我都不認識,原來「父母珍視的回憶,不等於子女的回憶」。這幾年,她開始丟棄家中不需要物品,從照片、藏書,甚至是她出版的書籍。楊賢英說,做到斷捨離很簡單,「這就是一輛貨車就能解決的事」。
閱讀更多
2024-06-21
理白小姐(梁靖悦)
想要理好生活,一定要先理好金錢。金錢不是萬能,只是沒錢萬萬不能。你曾經仔細去看自己的「金錢信念藍圖」嗎?
閱讀更多
2024-03-20
高小鳳
房子到底是理想生活的容器,還是將就過活的囚籠?3年前,整理師何安蒔眼見爸媽年老體衰,漸漸爬不動樓梯,幫助父母賣屋南遷,「兩老搬到桃園後第一件事是分房睡,作息不再遷就,感情更好,而且各自展開新興趣,真正為自己而活。」
閱讀更多
2024-03-04
陳亭均
《漢聲》雜誌創辦人黃永松因肝昏迷入住加護病房多日,周一(3/4)離世,享壽80歲。作家好友楊渡在臉書上發文證實,黃永松是在凌晨4點30分辭世。楊渡說今天早晨接到黃永松兒子的簡訊,說父親因肝昏迷住在加護病房多日,週日原本想移到安寧病房,但因怕身體無法承受而未移動。「我總感覺,永松兄是來這人世修行的神仙,修行圓滿了,要回去天庭。他為世間的神佛廟宇做了那麼多事,為民俗藝術的保存,奉獻那麼多心血,為文化的傳承創新,貢獻一生,我相信,天上神佛都會看顧著他的。」楊渡說,黃永松是民間工藝、表演藝術、民俗文化、廟宇建築、古蹟保存、歷史真相等的傳承人,也是守護神,如今,守護世間的神仙,功德圓滿,要回去天庭了,願天上神仙一起來守護他,伴著他遠行。《漢聲》雜誌辦了近半個世紀,它用細琢精雕的方式,完成了「福建土樓」、「貴州蠟染布」等,一篇又一篇,驚人的文化報導,受到了《時代》雜誌、BBC等國際媒體的肯定。黃永松,這位替「中國結」命名的老人,至今還提著鍬,在文化土壤上掘著,他說,他是拉風箏的人,想「傳」,也盼著人「承」。(原文刊載於2017/11/29,更新時間為2024/3/4)
閱讀更多
2024-01-17
彭蕙珍
謝易樵(Stanley Hsieh)國2獨自赴紐西蘭念書,在華人不多的學校被同儕霸凌,得到厭食症,短短1年從70公斤瘦到只剩45公斤。大學時他決定攻讀心理學系,深入探究那段時間的自己,到底經歷了什麼。其後,父親經商失敗,他想幫忙家計,一邊在紐西蘭當公務員,一邊學習投資。26歲回到曾經讓他傷痕累累的小鎮,用信用卡買下一間房出租,「回去是因為我想要報復,我想當地主,如果可以的話想買下小鎮。」婚後和老婆前往澳洲定居,進入一家私人投資銀行工作,現已是澳洲上市企業。2017年他成立一檔房產信貸基金,從2千萬澳幣(約4億多台幣)經營到16億澳幣(約334億台幣)。他用實力實現王子復仇,更證明自己不會被過往的挫折擊敗,越戰越勇。
閱讀更多
2023-10-30
李雪雯
一對70、80歲,在台北市擁有一、二、三樓透天厝的侯姓老夫婦。儘管坐擁高價不動產,但很遺憾的是,兩夫妻之前沒有存到多少退休金。所以,兩老現在每月,就是依賴老人年金,以及手中不多的現金老本,過著縮衣節食的生活。
閱讀更多
1/ 7
第 1頁,共 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