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2
朴民根
「選擇和聚焦」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我們心目中重要的人通常不超過十個, 如果再加上家人,自然出現重要程度之分。
閱讀更多
2020-06-17
曾文昌
某日,又接到吳先生的通知,說在東區有個新案場頗大,希望我在什麼時候去丈量與報價。只是這次有些不同,吳先生在電話中告知,這次報價除了我的費用,另外再幫他加個5成利潤(5成利潤……天啊!),因為業主也會在場,所以希望我不要說溜嘴了……
閱讀更多
2020-06-08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幾週前,有位女士透過事務所信箱詢問我:「她來自台灣,後來嫁給日本先生,目前她沒有中華民國國籍。在數年前,她母親過世了,她的兄弟們告訴她:『因為妳現在是日本人了!所以妳沒有權利繼承母親的遺產!』」「真的是這樣嗎?」她在信中問道。
閱讀更多
2020-03-30
李雅雯(十方)
媳婦跟婆婆吵架了;婆婆覺得自己很委屈,卻不直接與媳婦談清楚,反過來打電話給自己女兒,抱怨媳婦,甚至請女兒傳話,讓媳婦道歉。這種「三角傳話」,只會讓關係變得更糟。
閱讀更多
2020-02-20
太田博明
據說,當人處在太空的環境裡,老化的速度會比在地球上快十倍,因為太空是無重力的狀態。
閱讀更多
2020-02-03
島田裕巳
編按: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一般來說,台灣民眾花在治喪的費用,包括棺木、告別式、靈骨塔位的安放等,粗估約30萬元。當然,有些人認為儀式簡單隆重即可,有些人對靈堂佈置要求較高,根據家屬的需求不同,治喪費用將會有所增減。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喪葬費用是子女的義務及應盡的孝道。隨著社會變遷,有些父母選擇簡化自己未來的葬禮,現在甚至還有「靈葬」的觀念;而這些新時代的治喪方式,對子女來說也能從過去沉重的負擔中得到解放。
閱讀更多
2019-11-27
丁寧
你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小心這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其實只是大家懶惰不思考所造成的。特別是所謂的專家說的話,不要照單全收,你自己也要思考,也要找資訊再判斷,你必須相信你自己。
閱讀更多
2019-10-24
島田裕巳
編按:一直以來,喪葬費用算是不小的經濟負擔。據統計,在台灣大約需要30萬或者更多……隨著台灣人對「身後事」的態度轉趨開放,台北市政府統計,民國103年起,參加環保葬人數漸增,樹葬最多、當人生的終點到來,讓一切「歸零」,也是葬儀方式的另一種選擇。
閱讀更多
2019-10-15
史蒂夫‧史考特, 貝瑞‧達文波特
當這些人際關係發展到某個階段,你發現關係中的困難和痛苦,已遠大於這段關係帶來的正面影響。這時說再見對情緒造成的餘波,跟繼續待在關係中的悲慘相比,其實算不了什麼。
閱讀更多
2019-09-23
周慕姿
編按:婚姻不順利、夫妻關係不如預期,年輕時的你或許為了孩子而忍耐,即使覺得自己被當成工具人,依然繼續維持這段令人不滿的關係;現在,中年了,好想放手,卻又擔心別人的眼光?中年後請記得這件事:離開另一半並不代表你是失敗者,只是因為彼此不再適合,已經漸行漸遠,而你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快樂,所做出這個離開的決定。
閱讀更多
7/ 9
第 7頁,共 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