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郭美懿整理
李太太罹患糖尿病已經30年了,近1年回診抽血報告發現腎功能逐漸下降,但因血糖控制的關係,她只知道要少吃白米飯,多吃糙米或五穀類當主食,對控制血糖比較有幫助,也要多吃蛋白質才不會肌少症。可是腎功能不佳的人就不適合吃糙米,讓李太太一時慌張起來,什麼都不太敢吃,1個月內體重就掉了2~3公斤。
閱讀更多
2024-09-30
劉詩瀚
老媽跌這一跤,如果沒有許小姐,俊彥(化名)差點得辭職回台。來崑山已經快一年了,當初公司宣布調派時,俊彥的妻子玉華(化名)好幾天不跟俊彥講話,連俊彥的妹妹芷婷(化名)也一直說:「爸媽年紀這麼大了,你還跑這麼遠賺錢,難道不能跟老闆求情嗎?」這讓俊彥很為難,他能理解大家擔憂的點,但如果拒絕調派,別說升遷無望,恐怕連飯碗也難保。
閱讀更多
2024-09-27
健康醫點靈
越來越多肩膀嚴重痠痛的患者到骨科求診,最近甚至出現由父母帶來就醫的兒童病患。所有人剛開始都以為是罹患內臟疾病,先到內科掛號,檢查過後發現沒有任何問題,於是改掛骨科。這個現象代表越來越多人罹患重度肩膀痠痛、嚴重到必須就醫的程度。
閱讀更多
2024-09-27
蘇芳禾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周刊舉辦2024年第八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跨海邀請日本精神科權威、暢銷書作家和田秀樹(Hideki Wada),分享「為自己打造隨心所欲的幸齡人生」。不同於大部分醫生叮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吃」,和田秀樹認為,補充足夠營養,做想做的事就可以了,「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才是長者最重要的心態!」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在致詞時表示,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會超過20%,政府、社會、企業到家庭準備了多少?梁永煌說,今周刊每年舉辦的活動中,這是最有急迫感的,論壇邀請日本老年醫學的權威、在此領域耕耘長達35年的和田秀樹專講,也邀請許多專家從各面向分享如何面對老化。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致詞時指出,總統賴清德成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重視長者在各面向的生活,台灣2026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是挑戰也是機會。他說,政府長照3.0預算從824億再擴大到926億,關懷據點破1萬5千個,未來結合長照輔具和AI技術、「大家醫計畫」等,加強推動長者照顧,迎接超高齡社會,同時創造更多價值。
閱讀更多
2024-09-26
郭美懿
由鳳小岳、宋芸樺、金士傑等人主演的影集《人生清理員》,是台灣少見的特殊清潔職人劇,劇情關注「孤獨死」,場景徘徊在一個又一個腐壞、髒亂、惡臭、甚至長蛆的環境中,開播後卻以溫馨、輕鬆的調性開出亮眼收視,連續霸榜Netflix冠軍。從事特殊清潔9年的盧拉拉,從2020年電視電影版開始擔任劇組顧問,儘管劇情並非全然取材自他親身接觸的個案,卻讓更多人關注到特殊清潔、遺物整理的需求。
閱讀更多
2024-09-26
韓星姬
「哪一種動物早上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雙腳走路,晚上用三隻腳走路呢?」這個腦筋急轉彎的答案就是「人類」。人出生的時候用四隻腳爬行,一段時間後學會用雙腳站立。隨著時間推移,有了年紀後開始拄著拐杖行走,成了三隻腳。雖然雙腳行走困難,有枴杖已是萬幸,只要有心,隨時能靠自己的力量走動。但隨著年紀增長,健康狀況惡化,行動越來越不便時, 日常 起居終究要依賴別人,這點再成功的人也不例外。
閱讀更多
2024-09-25
劉詩瀚
小時候曾寫過的作文題目「我的媽媽」,繁蘋(化名)依舊記得當時寫下: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像媽媽一樣,當一個有活力的魔術師,總能做出美味多變的料理,更有一雙善於編織的魔手,舉凡衣服到玩偶,只要提出來,媽媽總能想出辦法,就像變魔術一樣。
閱讀更多
2024-09-24
劉詩瀚
熟練地翻著荷包蛋、烤土司,加上水果點綴,一旁的牛奶才剛微波好,一天二人三餐四季,就是現在生活的寫照,手做早餐是美雲(化名)年紀漸長後養成的習慣。
閱讀更多
2024-09-23
莊宜芳醫師
記性不好有時不是記憶力問題,而是最初的注意力不足。注意力或信息處理速度在20至30歲達到頂峰,此後隨著年齡增長幾乎呈直線下降。隨著年齡增長,更加容易分心,注意力持續的時間也相對縮短。因此,進入老年後,若仍堅持多工處理的習慣,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
閱讀更多
2024-09-22
郭美懿整理
現代醫學進步,加上保養得宜,許多人即使有了年紀也能保持凍齡,但研究指出,人體到了某個年紀後,會突然出現「斷崖式衰老」,時間點分別為34歲、60歲與78歲。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提醒,大家應該趁年輕時為斷崖式衰老做準備,在生活上做出6個改變,來延緩大腦與身體老化。
閱讀更多
15/ 30
第 15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