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明顯降低

顯示第 213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31

降低發炎、減少癌症機率!營養學教授5大抗發炎食物,輕鬆遠離致癌

tCol 2019-06-13

Hello醫師

降低發炎、減少癌症機率!營養學教授5大抗發炎食物,輕鬆遠離致癌

許多水果與蔬菜,富含天然抗氧化劑(Antioxidant)和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營養學系教授法蘭克·胡(Frank Hu)表示,根據研究,吃堅果、蔬果與咖啡等含多酚的食材,有助於降低身體發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Diabetes)的機率,且健康飲食除了可降低慢性病的風險,也能幫助改善情緒和整體生活品質。

閱讀更多

突然看不見!視神經被腫瘤壓迫險失明,放射治療恢復視力

tCol 2019-04-26

郭依瑄

突然看不見!視神經被腫瘤壓迫險失明,放射治療恢復視力

74歲的黃奶奶陪著孫女一起玩,只見她對著孫女開玩笑,用手遮住自己的左眼,沒想到玩笑變驚嚇,黃奶奶大驚失色,沒有遮起的右眼居然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嚇得趕緊就醫。

閱讀更多

過度醫療:執行手術淪為醫師的高收入來源?

tCol 2019-04-08

鄭閔聲

過度醫療:執行手術淪為醫師的高收入來源?

「不可傷害病患」(Do no harm),是全球西醫學生都曾宣誓遵守的最高價值,因為治療並不總是有益無害,有時對人體的影響更不是立即可見,需要醫師審慎評估。但在台灣,由於健保支付制度的財務誘因,以及民眾對疾病的恐懼,出現許多非必要的「過度醫療」行為,不僅浪費健保資源,更可能傷害病患健康。唯有建立正確的醫療品質觀念,才能分辨醫療行為的合理性,避開無處不在的過度醫療陷阱。

閱讀更多

吃枸杞降膽固醇!中醫推薦3大食物對抗高血脂

tCol 2019-03-14

華人健康網

吃枸杞降膽固醇!中醫推薦3大食物對抗高血脂

塞~塞~塞,不是怕塞車,而是怕塞血管!膏粱厚味大魚大肉吃下肚,下場可能是血脂肪過高,不但肥胖跟著來,還有可能使血液中的脂肪,主要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正常值。未加以控制,脂肪便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造成血管阻塞,塞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塞在腦部就是腦中風,甚至塞在眼睛就是眼中風,可說是3大要塞!中醫針對降高血脂依照不同體質調理,尤其推荐以薑黃、枸杞作為藥膳,是降血脂大內高手!

閱讀更多

照顧媽媽的收穫:人生觀改變了,懂得區別真正重要的事

tCol 2019-02-22

新自然主義

照顧媽媽的收穫:人生觀改變了,懂得區別真正重要的事

照護高齡的媽媽,我感覺自己每天都受教於媽媽深切的指導,思索什麼是活著?人應該怎麼活才好?相信只要是照護雙親的人,雖然程度有別,但多少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更多

秋天皮膚超乾癢?木耳、秋葵、番茄吃出水嫩肌膚

tCol 2018-10-25

健康傳媒 - e 起 i 健康

秋天皮膚超乾癢?木耳、秋葵、番茄吃出水嫩肌膚

入秋之後氣溫 明顯降低 ,許多人喜歡揪團吃鍋,不過,中醫師指出,到了秋分時節,容易口乾舌燥,皮膚也容易缺水,導致乾燥、搔癢或脫屑症狀,如果又吃燒烤油炸、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會使症狀更加惡化。

閱讀更多

糖尿病患者乖乖吃藥、治療都無效!醫師:1食物穩定血糖不復發

tCol 2018-03-29

時報出版

糖尿病患者乖乖吃藥、治療都無效!醫師:1食物穩定血糖不復發

我記得有一位 60 歲的老先生,罹患糖尿病已經十多年,病情嚴重到需要定期施打胰島素與服用血糖藥。基本上,我都會提醒這類病人記得控制飲食,不要貪嘴。他向來聽話,飲食一直很清淡,但每次他來找我測糖化血色素,狀況都不是很好。

閱讀更多

不必花大錢 這些植物就能淨化室內空氣

tCol 2017-11-30

廖元鈴

不必花大錢 這些植物就能淨化室內空氣

進入秋冬,台灣往往會出現空氣品質不佳的情形,除了戴上口罩、緊閉門窗,如何讓室內空氣淨化,也成了現今當紅顯學。事實上美國太空總署(NASA)曾在1980年代做過研究證實,其實「室內植物」擁有空氣淨化的功能。

閱讀更多

大腦退化禍首!研究證實:這1類食物吃了易失智,千萬要少碰

tCol 2017-11-30

食力

大腦退化禍首!研究證實:這1類食物吃了易失智,千萬要少碰

近幾年陸續有研究指出,腸道細菌可能導致腦部認知系統受損,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症狀之一,而藉由改善飲食習慣來改變腸道細菌,或許有望治療阿茲海默症。

閱讀更多

婚齡越晚,凍卵最安心?

tCol 2017-08-10

郭安妮

婚齡越晚,凍卵最安心?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4 ∼ 29 歲,但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從2009 年起就超過29 歲,2015 年更上升到30.6 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