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8
湯瑪斯・史丹利, 威廉・丹柯
這本書是作者根據過去20年所做的研究與統計,跟超過500位富人面談,以及與11,000名高收入或高資產人士所做的問卷調查。作者定義「富人」是依據資產淨值——是「資產」,而不是「所有物」。淨值的定義是, 某人 的資產減去負債(信託帳戶的本金除外)的現值。資產淨值高於100萬美元(約合台幣3千萬元)以上的人稱為有錢人(富人)。 依據這個定義來看,1億個美國家庭中只有350萬人(3.5%)可以被稱為有錢人。95%的有錢人其資產淨值在1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透過研究,作者開始找出有錢人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共同特點?他們都怎麼教養小孩?從這些調查中,找出有錢人的特徵,繼而使讀者可以從中學習,靠著自己的力量,翻身做個有錢人。
閱讀更多
2019-09-16
周慕姿
小菲談了幾次戀愛。每一次戀愛,小菲都覺得這個人就是自己的「靈魂伴侶」,於是,小菲非常認真經營每一段感情。
閱讀更多
2019-09-02
布魯斯.葛里森
老人醫學的相關研究當中,最有力的發現是社會關係強的人,在晚年特定期間內的存活機率提高百分之五十。社會網絡對人類帶來的效果,比運動更強,甚至和戒菸差不多。癌症病人的研究也顯示,身邊有朋友陪伴跟孤單者相比,前者病情加重的速度比較緩慢。
閱讀更多
2019-05-31
愛長照
「也許,萬一,哪天有需要......」是很普遍的理由,讓人逐漸去囤積東西,其中深層的理由,其實是對於匱乏的焦慮。 這些以「萬一」為名囤積下來的東西包羅萬象,像是:無數個塑膠袋、購物紙袋、類似味全花瓜的小罐子,也許細數起來能有好幾十個各類購物時的贈品,或是某些黃道吉日,里長伯還是某民意代表送的碗盤,而且上面還寫著他們的名字。
閱讀更多
2019-05-08
洪雪珍
是的,夠了,一切夠了,到此為止!我們不再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公司的員工、屬下的主管⋯⋯自己就是自己,不是 某人 的誰誰。從今天起,我們想做的事,不是哪個角色的責任,不是應該盡的義務,而是打從心底綻放微笑的開心事。
閱讀更多
2019-04-11
方智出版
生活中需要學著與人相處, 但也要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相處, 有些人你對他們愈客氣, 他們就對你愈不客氣; 你愈努力的討好, 他們就愈無情的利用你。 懂得包容,或許是種成熟, 但學會必要時板著臉,才是真的成長。
閱讀更多
2019-04-09
愛長照
很多時候,無論我們多願意將心比心,我們仍是受限於自己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我們出自善意釋放出來的同理,未必常常能命中對方的需求。接受自己的有限和有可能誤判別人的感受,能幫助我們避免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
閱讀更多
2019-02-26
遠流出版
獨居生活裡的一切事物,都必須由我自己決定。所以,我想盡可能地不依賴他人。當然,我的日常起居仍有許多親朋好友相助。
閱讀更多
2019-02-15
高寶書版
如果有一個瘋子對你謾罵,你有何反應?你不會理會,因為你知道他是瘋子。但當有人批評你、責罵你,你就會被刺激、被惹火。有人說你無知,你很氣;說你無能,你更火,憤怒成了唯一的反應。
閱讀更多
11/ 14
第 11頁,共 14頁